集中式线上教学带来的思考(学校教育管理) 目前,各地学校都已经陆续开学,学校转入了“后疫情”教学阶段。集中式线上教学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近段时间有大量学校推进线上教学手段与线下教学融合的报道,这反映着教育先行思考者的有为之举。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也有较多学校出现了“老路回归”的现象,这将丧失一次学校管理自我改良的难得机会,最终有拉大办学质量差距之忧。“后疫情”阶段,学校应及时对前期线上教学进行自我绩效的评估,然后进行行动再构,积极改进教育管理。
首先,学校应该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这是本次疫情期间线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原因落脚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有着良好学习内驱力的学生线上学习效率就高;有着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自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效果差异不大。而一味靠教师“管控”而学的学生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考虑到学校的德育活动的指向,至少应该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重要活动指向;其次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应成为教师平时教学活动的一个目的,学校和教师应从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并形成常态。
其次,学校应该对本校教师的课堂“能动力”进行评估。显而易见,这次线上教学老师们都成为了“网红”,但是“红”的
热度是大相径庭的。有着上课设计巧妙、语言幽默有趣、手段丰富多彩、作业任务受学生喜欢等特质的老师真正成为了“网红”,教学效果就比较好。相反,看似非常尽责、一味靠磨时间取胜、教学手段单一、一味采取“高压”管理的教师,虽然在线下教学质量还好,但是就很不受学生待见。所以,首先学校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改变优秀教师的评价观,从“真正受学生喜爱”的角度来评价老师,而不是仅仅从教学成绩结果来衡量老师水平。其次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如设计趣味性、语言简练性、作业精炼性等,引导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树立优秀教学行为的榜样,从而转变教师角色,形成学生喜爱的学校课堂教学新样态。
第三,学校应该对本校教师的学科和信息技术融合力进行评估。本次集中式线上教学让全体教师都感到了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那股强大的“动能”。一方面学校应该感到了信息技术的融入解决了原来线下教学的诸多困局;另一方面学校也会感到忧虑,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且似乎没有止境。所以有很多最优秀的学校目前也在对比并寻找当前市场上功能最为强大、资源最为丰富的平台为自己所用,力争“走在前列”。由此带来的思考是,首先学校管理者今后要把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做为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让教师不会陷入“技术恐慌”,从而落后。其次是要建立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学科校本研修机制,以先进带后进,不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学校应该对本校教学团队的资源整合力和调度力进行评估。本次线上教学,从国家到地方都为广大教师准备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各校教师也积极参与,丰富学科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也发现学校间的教研组和备课组使用的资源丰富性有很大差异,究其原因肯定是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资源的调度和整合能力有差异。所以学校应该对校本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作出部署,在这过程中应首先带领教师仔细梳理能够为教师带来优秀资源的收集途径,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其次要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作出教师教学资源整合行为要求,提升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从而不断丰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
最后,学校还应该对家校共育的“同步力”进行评估。本次线上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平行班中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和学生在线上教学对任课教师的“信服力”不一造成。有着常态化家校联系、家长对教师信任力好的班级往往教学效果优于其他班级。而教师疏于与家长沟通、家长对教师认可度较低的班级教学效果明显较差。所以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利用原有线上平台谋划方便实效的与家长沟通的机制,如定期线上家长会、教育经验分享会、分层分类联系会,并形成常态;另一方面要尽量开放办学,学校层面要经常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引领家长学习家庭育儿经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还要不断宣讲学校和教师教育观,在潜移默化中统一教育认知,掌握教育方法,提升“同步力”,真正达到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