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关于开展 “双创双建”工作的意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 “双创双建”工作的意见

(2010年4月27日)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建全国循环经济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工作(以下简称“双创双建”工作)。根据国家有关创建工作的基本指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按照“党政组织、部门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群众监督、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管理创优”为主要工作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资本、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及效能,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增加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总体目标

(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体目标 1、市中心城区(含双水新区):2011年前完成申报国家卫生城市准备工作,2012年正式申报“国家卫生城市”。

2、六枝特区:2011年前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2012年正式申报“国家卫生县城”。

3、盘县、水城县:在2011年获得“省级卫生县城”称号,2013年正式申报“国家卫生县城”。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体目标 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高。

1、市中心城区(含双水新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要求,在2013年进入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中间位置。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正式申报“全国文明城市”。

2、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按照《省级文明县城测评指标》要求,在2015年前建成“省级文明县城”。

(三)建设全国循环经济城市总体目标

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小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到“十二五”末,全市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的目标下降20%左右,到2020年下降30%;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矿渣等)综合利用率“十二五”末提高到40%以上,到2020年提高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十二五”末达到60%以上,到2020年达

95%;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十二五”末提高5%,到2020年提高10%;形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清洁生产企业和基地。 (四)建设全国生态宜居城市总体目标

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初步建设成为绿色、清洁、方便、安居、文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用5到10年的时间,把我市建成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较高的生态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8%以上,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达到并稳定在4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 三、工作重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紧紧抓住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GDP达2000亿元左右,财政总收入达360亿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实现全社会覆盖,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循环经济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以交通、水利、电网、地下管线、环卫设施、市场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为重点的综合运输体系,不断改善我市发展的物流条件。抓好运煤公路及通乡、通村油路建设。全面加快六沾铁路复线、毕水兴快速铁路、水红铁路复线、水盘高速公路、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和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水城至六枝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市中心城区环城公路建设,抓紧完善城区道路路网。完成六盘水火车站改扩建和铁路货场整体搬迁工程。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发展的区位优势,更快更好地融入全省全国经济大循环。抓好水利、生态、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建设。着眼于解决民生用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水库、山塘、水窑等工程建设,到2015年基本解决工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和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完善供电设施。大力发展管道燃气,积极推进城市集中供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加强城市停车场地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交通运行效率。加大红桥新区和市中心城区德坞、凤凰、双水新区建设,建设生态、园林、人文的高品位住宅小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大力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善五保户、极贫户的居住条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结合实施棚户区改造、地质灾害和移民搬迁项目,全面提高城乡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水平。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加快重点学校和图书馆、

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 (四)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预防和应对自然及社会突发事件设施建设,制定完善应对煤矿安全生产、地震、防洪、水源保护、公共交通、供电、供排水、供热、供气、突发群体性事件等的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控制重大生产、建设、安全事故和社会群体事件发生。深入推进“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大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快速反应、警务运行、科学考评等机制,积极构建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促进司法公平、公正,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推动平安建设提档升级,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提高政务服务质量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评估、市民参与机制。建设阳光政府,完善新闻发言人等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实施阳光规划和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加强政务大厅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方便市民办事,提高行政效率。坚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政府诚信效能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公平、公正、高效的政务环境,努力提高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 (六)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

动员全社会深入开展大造林、大绿化,通过规划建绿增绿、拆迁透绿、见缝插绿和环城绿化带等工程,形成组织管理到位、规划设计科学、景观保护有力、绿地系统完整、市政设施配套的园林城市格局。提高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大力控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加强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各项指标综合达标水平。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确保城市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 (七)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八)全面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

以整治车站码头脏、公共厕所脏、饮食摊点脏、集贸市场脏、街巷院落脏等“五脏”和乱吐乱扔、乱帖乱画、乱排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行等“五乱”为重点,加大城市大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的监管力度,做到经商归店、农贸归市、停车归位、垃圾归点、广告归栏、牌匾规范。加大主干道和小街小巷清扫力度,做到清扫不留死角,保洁不留盲区,清运不留痕迹。大力建设和完善城市交通、农贸市场、公共厕所、供排水及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加大环卫设施设备投入力度,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资源回收系统,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全面实行无害化处理。完善城区排水管网,逐步建设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城区生活污水全部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大力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水平。通过扎实开展“整脏治乱”和“满意在贵州”专项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舒适度、满意度。 (九)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不断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地方性规章,全面实施“严管重罚”。加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

关于开展 “双创双建”工作的意见

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双创双建”工作的意见(2010年4月27日)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建全国循环经济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工作(以下简称“双创双建”工作)。根据国家有关创建工作的基本指标要求,结合我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apyi00wxv0h1ll029u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