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I—I 剖面图
图5 lI—II 剖面图
图6 基坑支护平面图 说明:
l. 基坑A-B、C-D、E-A及D-E段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
2. 土钉墙施工前应查清坡体影响范围内的管线情况,并检是否有渗漏等现象,如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报设计进行处理。
3. 基坑开挖与支护应分层进行,上层支护完毕后,支护结构达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
层的开挖,分层开挖的深度不大于2.0m(第一层视土质情况可开挖3.0m)。 4. 锚孔灌注M15水泥砂浆,面层为C20细石混凝土。
5. 如遇人工填土或其他易塌土层,应分段进行开挖与支护,分段长度不超过lOm。 6. 土钉墙及锚杆施工严格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之规定执行。 7. B-C段拟设置坡道,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考虑支护方案。
降水井设计与施工
3.1 降水设计 3.1.1 基本参数
据邻近场地抽水试验结果,降水深度范围内土层综合渗透系数k=7.0m/d。基坑设计水位降深S为7.70m(即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以下2.0m),含水层厚度H为20.0m。降水井半径据地区经验取r=0.4m。
3.1.2 基坑涌水量( Q)估算
根据等代大井法估算了该基坑的涌水量,估算时采用下式:
式中
F——基坑面积(基坑面积为3440)。 计算结果: Q=2936.01(/d)
3.1.3 单井出水量( q)及降水井个数 q=24×(1 d/ a′ )
式中 q-管井单井出水量(m3/d); l-过滤器浸没长度,取2.0(m); d-过滤器外径,取500mm;
a′-与含水层渗透系数有关的经验系数,查表取70; 计算结果: q=514.29/d。
干扰井抽水条件下,计算的单井出水量为247.94/d。 3.1.4 井点间距及降水井布置
在基坑周边共布设降水井12 个,井点间距20~25m。降水井的凿井深度为26.5m,井底标高为-27.5m;井径为800mm:无砂混凝土管内直径为500mm,其孔隙率不小于15%:降水井下端设1.0m的沉淀管;
井管外采用天然圆砾填,圆砾的粒径为5 至l0mm。降水井的平面位置详见图7。 3.1.5 水位降低检验
本次采用基坑中部设置降水井法进行降水,水位降低检验的重点是基坑中心点的水位降低情况。
用等代井法进行计算,等代大井面积F=3440m2,等代井的半径r0=33.1 m,考虑群井抽水,当基坑中部水位降深为7.7m 时,干扰井总的出水量为2975.25m3/d,大于上述估算的基坑涌水量。
基坑中心点水位降低检验基坑中心点采用下式进行验算:
计算结果为:
S(o)=7.88m>7.70m 可以满足降水要求。 3.1.6 降水设备
抽水设备可采用深井潜水泵,设计总出水量≥670m 3/d。 降水井采用锅锥法成孔(见锅锥成孔施工方案),设观测孔2 个,深度不小于9.0m,孔径不小于120mm,降水由专人负责,配专职抽水工及电工各1 名,24h 值班。
在实施基坑第二次开挖前五天开始降水,观测井水位降至下一次开挖基底下0.5m时,进行下一次开挖。
3.2 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及处理方案
基坑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 3.2.1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估算
(1)假定地基为均质各向同性体。 (2)假定土层变形为弹性变形。 (3)疏干区土层平均压缩模量取E
S =4.OM Pa,以下土层E s=8.OMPa 。
估算结果,当基坑中部水位降深为7.70m 时,由于降水引起基坑周边的沉降量约为74.1Omm,基坑周边1 5m 处约为56.1 mm,引起地面倾斜约为0.90‰:基坑1 5m 以外地下水流近似于水平流,引起地面不均匀沉降主要在基坑周边1 5m 以内。本基坑四周距已有建筑物的距离,均在l 5~20m,在基坑l 5m 以外引起的最大沉降量小于56.1 mm,最大倾斜不大于O.90‰,不会对周邻建筑物及道路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3.2.2 防止降水引起地面及已有建物沉降变形的措施
(1)采用较小的井间距及较深的抽水井有利于减小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抽水井结构详见图7。
(2)基坑降水采取分阶段缓慢进行,这样可避免降水引起过大的差异沉降对已有建筑物造成危害。
(3)加强对已有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及地下水位的监测工作在降水影响范围内的已有建筑物均设变形观测点,及时监测其变形情况。
图7 降水井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