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 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 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 (2) 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 (3) 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 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 (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 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 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a.强调以知(智)为认知手段,“学而知之”是孔子认识论的主流 b.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c.强调知行合一 d.学思结合等学习方法 D.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2.孟子学说及影响 (1)基本思想

A.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仁政 就是从根据这种本性提出来的。不忍人之心又叫恻隐之心。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

据此,孟子还提出了一套修养方法: a.“反求诸己而已”,也就是主观的反思,保持四心; b.“养心莫善于寡欲”,尽量减少欲望; c.休养“浩然之气”; d.“求其放心”,如果有了违背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天赋的本心,把它找回来。 B.良知说

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获得的。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他认为,“问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说,学习知识没有别的途径,只要把他放弃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他还说,“尽其心矣,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就是说,只要充分发挥天赋的四心,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进而了解到天的意思,掌握天给人们安排的命运。 “尽心”,即孟子所谓的“思诚”是“天之道”,即天的根本法则,而 “思诚者人之道也”,忠诚地实行“诚”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的中心内容是“善”,“思诚”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明乎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不必依赖于客观存在,只要在主观上做到“诚”,即“明乎善”,万事万物就都具备在我心中了。 C.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 D.“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 主张推行“井田制”,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辉煌命题。 民本思想的论述有: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听政于国人;与 民同乐。

孟子的上述思想达到先秦民本思想的最高峰。

注:孟子井田制的实质P55:孟子一方面希望用这种土地制

度来限制由军功,垦荒等上升而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占有;另一方面,又企图用这种剥削方式来束缚农民,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以供封建领主的剥削。

三.宋明理学的流变

1.北宋五子与宋代理学的开端和奠基者

北宋五子指:周敦颐(理学宗主)邵雍(象数学家)张载(关学领袖)程颢,程颐(理学的奠基者) (1).周敦颐

a.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

把道教的“无极”视为宇宙的本源,把儒家的太极视为无极的派生物,由无极而为太极,由太极的阴阳运动而生五行,由五行的运动而生万物,生男女,万物生生变化无穷。他构制的《太极图说》建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 b.提出一种新的伦理观

以“诚”为最高道德伦理境界,更进一步将《太极图说》的宇宙图式与“诚”——“几”(善几,恶几)——“德”(爱宜礼通守和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范畴勾通起来,从而显示了理学释道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以构造伦理哲学的基本趋向。还提出了“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 (2).邵雍

以“太极”为宇宙的本体。他指出太极为心,以心为太极,则万事万物生于心;宇宙的法则就是我心的法则;人的认识不在于如何把握客观世界,而是如何认识自心。这样,邵雍便将儒学原来的经学传统转换为心性之学,从而为理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3).张载

他开创的关学和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力学的四大派。他的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是一位唯物论的气一元论者,他以“气”为本体,解说了宇宙万物的形成变化过程,驳斥了原始迷信到释道理论的各种唯心主义。然而,他和其他理学家一样,更为关注的是重建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孔孟之道。他深入探讨了天(宇宙)人(万物)合一的关系,代表作《西铭》使伦理学获得本体论的论证。他提出的“心统性情”,“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所知”与“见闻所知”等命题是理学基本命题。 (4).二程

2.二程的天理论:伦理的本体化

构造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认为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都是天理的表现,要顺应天理,所以要严格遵循封建秩序。他们把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和伦理原则,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程颢:主观唯心主义,开启了陆王心学。

认为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不需要认识了解客观世 界,只要认识自心即可。

程颐:客观唯心主义,开启了程朱理学。

认为理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

之理即是万物之理,所以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强调形而上于形而下的区别。 3.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1).自然观:坚持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特别是程颐的理气说,认为理货天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因天理而存在,都是由最基本的理产生承载。在宇宙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上,着意发挥“理一分殊”的思想,认为“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

(2).人性论:继承和改造了张载,程颐等人的思想,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纳入自己的体系。朱熹认为性是天理的体现,人是禀气而生的,万物也是由气而构成的。天性之命和气质之性分别的意义在于强调人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克服人类的那些本然的劣根性,即要在其气质之性上下功夫。

(3).修养论:大体继承二程特别是程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在持敬问题上,朱熹把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两大修养纲目发挥为“持敬说”和“格物致知论”,认为敬是为学修养的立足点,居敬不是目的,只是功夫,居敬的目的是“穷理”,而穷理又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格物”指体验作为外在性规范的天理,“致知”是指悟到伦理本体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格物”到“致知”实际上便是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即伦理学上的“自律”。 影响:经朱熹构造,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理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其价值在于总结先前儒家学者的贡献,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与自信。 注:王朱思想的异同P69 4.“宇宙即吾心”:陆九渊心学

从“吾心即宇宙”出发,陆九渊进一步提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礼也。”心和理是同一个概念,同为宇宙的本源。人的仁义礼智四端也是天赋予的,是人内心根本就有的,不用向外探求。 他认为,“自存本心”是人生的基本功,只要自存本心就能充分了解和认识天下事物和其理,做到一理通则万理通。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向内用功,发明本心,按照发明本心的理来做,一言一行,自然都是对的,都是按照圣人的指导去做。 陆九渊的观点来自程颢,也继承了孟子“尽心”的学说。他主张“安坐瞑目”,显然收到佛教“顿悟”修炼方法的启示。 5.王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性 (1).以“心”为主体

张载建立了理学,朱熹集大成,而王阳明则造成理学的瓦解。“心学”是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王阳明的“心”本体论,以心为万物主宰,进而从主体的角度去关照万物。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指明了人是世界的主体。

立足于心的本体论,王又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等重要命题。既然人人有心,人人心中也就有理。以心去裁判外间事物,一切是非价值便有了重估的必要。是与非,不听任于众口之然否,而定于吾心之会契与否。“满街圣人”即是证明。

(2).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知行合一也是强调主体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动性。所谓“知行合一”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这实际上是把一切道德归结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他还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为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王还提出了“致良知”的纲领性口号。良知是本体,就无待于外,“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这就在强调伦理学的意识自律的原则上,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意识。 ( 3).学说影响

王的初衷是要修补由程朱理学僵化造成的封建意识形态的缺漏。他的“破心中贼”论鲜明地表露了他巩固封建秩序的宗旨。但高扬人的主体性,否认外在规范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性,也造成了对正统思想的一种反叛。陆王心学较程朱理学更有思辨色彩,对后世主张独立思考,冲破“坐而论道,不求开拓进取”的学术之风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但他对人的能动性的认识是全然唯心的,他把这种能动性仅仅归结为人的仁爱之

心对他人及天地万物的爱怜,以及由此情感而产生的仁民爱物,修齐治平等伦理,政治行动,而完全不领会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的意义。

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

一. 老子: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又道德经) “道”论是中国

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 1. 老子的宇宙观 (1) 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A. 道创生万物的具体过程: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一个阴阳未分的混沌的宇宙,二:阴阳二气;三:蕴涵阴阳二气于一体的“和”合之气)衍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B. 无中生有的过程,但绝不能归结为唯心主义。 C. 道与万物运动的永恒过程:由于万物的复归, D. 力,孕育着新的事物,酝酿着另一轮循环过 程。

(2) 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A. 道不仅是万物之源,而且为万物提供“自然主 义”的普遍法则。(自然: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B. 深层观念:自然的便是最尊贵的,自然是最 高的价值,也是是事物存在于发展的最佳状态。 C. “道”创造万物和成就万物并不含目的性,从不 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试图得到回报。(“玄德”,即最高的品德) 2,老子的辩证法(是中国最古老而庞大的辩证法体系) 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最著名的命题“反者道之动”(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1) 反者道之动 A 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就在事物的内部,它们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的。道在自身中潜在地蕴含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阴, B.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总规律:反(其一: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盛极必衰,乐中生悲,否极泰来;其二:返本复初的循环运动;其中蕴含着更始新生的观念) 重大贡献:第一个揭示了这种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并把它看做宇宙万物运动的总规律。 时代局限性:只发现了这一规律的循环性,而没有发现这种循环中还有前进和上升。

3老子的处事方法: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

老子不崇尚刚强,不主张从正面积极进取,而是以柔弱的,反面的姿态出现,应当说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总是有效的,有其局限性,从思维方式上看属于辩证思维中的逆向思维。

4.老子的政治观,人生观:清静无为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从自然现象中确定社会,人生的法则。 (1) 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自然无为”: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妄为。 具体内容: 统治者要少私寡欲; 实行“清静”,“无事”的政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1.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anjh5zw9392i2p9mdi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