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红楼梦讲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章 《红楼梦》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鲁迅曾说:“自有《红 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布,“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 《红楼梦序》)。20世纪以来,《红楼梦》更以其所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使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这恐怕连它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始料不及的。

红学是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学问。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 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脂砚斋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

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很多派别,比较重要的是评点派、索引派、考证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考证派则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

一、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1、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包衣(奴仆)。后来他的祖先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据史料

记载,他的曾祖曹玺,因“随王师征山右有功”,成为顺治的亲信侍臣。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的乳母,雪芹祖父曹寅则少年时作过康熙的“伴读”。康熙继位后,就派曹玺为江宁织造。这是内务府的“肥缺”,它除了为宫廷置办各种御用物品外,还充当皇帝的耳目,访察江南吏治民情。前后共约六十年。因此,曹家成为当时江南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曹家。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种 “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2、《红楼梦》的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不知何人续写了后四十回,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脂评系统的本子,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程高系统的本子,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系统的本子,但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程乙本改动尤甚。

高鹗和程伟元增补的《红楼梦》后40回,有功有过,功大于过,首先,由 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 作品;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 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第 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缺点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 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 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也较前80回逊色。

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 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 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 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1、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由于身份的不同、经历的不同,人物会呈现不同的个性,但是还有一些人物,身份、境遇相同相近,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情。同是贾府的男主子:贾政正经古板,碌碌无为;贾赦贪图享乐,贪婪成性;贾敬精神空虚,整天炼丹药,想要长生不老;贾珍耽于玩乐,纵欲乱伦;贾琏卑鄙下流,简直是一个无赖。他们性格上的异同,正折射出了那个阶层的守旧、虚弱、堕落、丑恶的几种表现以及总体腐败的趋势。同样是贵族小姐,贾元春端庄贤淑,进宫被选为妃子,但是在荣华富贵背后却蕴含着人生的痛苦;迎春性格木讷胆怯、安分守己,是大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物的代表;探春精明强干,表现为她为了摆脱庶出的名分而拼搏、挣扎;惜春孤僻冷漠,对家中的糜烂生活采取回避自保的态度。他们不同的性情有着各自的社会内涵,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

2、同一个人物性格表现的多面性

比如说薛宝钗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按照生活中人物的多面性和矛盾性来塑造,使得这个人物有多种素质。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好坏、忠奸来评判她。

薛宝钗性格中有美好的、健康的因素。比如她的善意关心、体贴他人。香菱在她家只是一个仕妾,受到薛蟠的虐待,还受到其他妻妾的陷害,但薛宝钗却待她像亲妹妹一样,把她带进大观园,带她参加诗社,教她作诗。还有她经常照顾史湘云,史湘云父母双亡,是依靠叔叔婶婶度日,在家中基本没什么空闲的时间,做活经常做到三更天,好不容易来到大观园清闲两天,袭人却让湘云给宝玉做一双鞋,宝钗知道后,就批评袭人,说:“你这么一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就不会体谅人,我近来看着云姑娘的神情,在家里做不的主。他们家竟不用那些针线

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她动手。”从宝钗的叙述来看,并不是史湘云在她面前诉说了什么,只是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感觉到了湘云的难处,于是,她把活自己揽了下来。

再比如薛宝钗的宽厚豁达,从容大度。对待长辈,她事事让长辈高兴,能够不动声色的讨得长辈的欢心,比如在她过生日的时候,巧妙的点了老太君喜欢的戏曲以及喜欢的食物。但是她也不盲从,当长辈们犯糊涂的时候,她要规劝。薛蟠因为对柳湘莲无礼而遭到了毒打,薛姨妈偏袒儿子执意要报仇,宝钗却劝母亲不要偏心溺爱,不能依靠亲戚的权势欺压他人,化解了一场冲突。林黛玉把对宝玉的爱情视为生命,因而特别敏感,把宝钗视为了对手,常常旁敲侧击、冷嘲热讽,但是宝钗采取了好似浑然不觉的退避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真诚相待,终于“兰言解疑癖”,化解了敌意。就是对赵姨娘、贾环这样人品不好的人物,他采取了不冷不热的态度,既不过于亲近,也不排斥歧视,显示出了她的心胸气度。

但是在宝钗的性格中也有陈腐、窒息的因素。比如她的封建等级观念,金钏挨打投井后,连袭人这个善于趋奉的人都想着以往的情分,不觉留下泪来。而薛宝钗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怜悯,而是急忙跑来安慰王夫人,当王夫人心里感觉过意不去哭了几声的时候,宝钗却安慰说:“这倒奇了??姨娘是慈善人,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在井边坐着或者是在井旁边憨玩,失了脚下去了。若真是寻死,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宝钗为了讨好王夫人,替王夫人开脱罪责,歪曲了事实真相,颠倒了是非黑白。态度十分冷漠。

所以《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都不能简单的判定是美还是丑,是善还是恶。薛宝钗我们要如此看待,就是赵姨娘也一样。赵姨娘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在家中地位低下,被正经主子歧视、她仇视名分正、地位高的王夫人、王熙凤,不时的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一番,甚至使用卑劣的手段谋害王熙凤、贾宝玉。探春是赵姨娘的亲生女儿,却拼力靠向正经主子,不承认赵姨娘是母亲,嫌弃亲生弟弟贾环,特别亲近贾宝玉。就表面来说,赵姨娘心理阴暗,行为卑劣,令人厌恶,但是作品不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而是深刻的描摹了造成她这种性格的环境,那种冷酷的嫡庶关系,使她受到歧视、欺负,折射出了那种制度、礼法的荒谬。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

三、《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 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1、写实与诗化的融合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他首 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 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 “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 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 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 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 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 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 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 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 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比如第57回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当他看到山石后面那“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杏树,先是“仰望杏子不舍”,接着又对岫烟择夫之事反复推求,“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在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于是,触景生情,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这里的景不过是一柳一杏一雀而已,却挑起了宝玉多少情感活动,把潜伏

红楼梦讲义

第三章《红楼梦》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布,“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红楼梦序》)。20世纪以来,《红楼梦》更以其所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使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amv1961v02xc796bdl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