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小结:你们做的真好,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知道了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说说吧! 2.学生交流。
3.教师谈话:关于细胞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4.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5.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7.学生认识不同形状、大小和功能的细胞。(如红血球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等)
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
3.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表演给全班同学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11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5.小组汇报。
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12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交流。
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
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
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认识地球的大小
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神州五号宇宙飞船
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
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
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 6、学生猜想
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13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有关大气、水、岩石的图片,明确认识)
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 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
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 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14
5.分组讨论设计图。(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6.讲述布置要求:
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
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
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的更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如俯视图和平时看到物体的角度不同)
4.谈话: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
5.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我们把书翻开,你们看这里的方格图就比我们的明胶片小了很多,你能把我们的地图正确地画到这儿吗?该怎么画? 6.讨论交流。 7.在书上制作地图。
8.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地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9.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10.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四、了解世界地形。
1.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色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2.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 认识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3.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应该在哪里?北极应该在哪里? 4.学生回答。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