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无论是在贸易规模的扩大上 还是在贸易结构的优化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贸易结构作为一国对外贸易 的基础,贸易结构的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的对外贸易的活动,也与一国的经 济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 国作为贸易大国,也难逃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次危机对中国的贸易产生了很 大的冲击。要早日走出危机,一方面要等待世界经济的重新复苏,另一方面中 国要进行结构调整。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不但是迫切的而 且是必要的。本文试图从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入手,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结 构,并对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将经验分析和理论 研究相结合。本文先对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界定,整理了国内外对对外贸 易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说明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接着,探讨了与贸 易结构相关的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影响贸易结构的变量,包括外 商直接投资、中国资本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人名币汇率、中国人力资 本存量等,并对它们进行量化。接下来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 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以及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实 发展水平。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对外贸易结构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把劳动当成唯一的生产要素,贸易的产生及结构的变化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的。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很多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
资本和管理要素跃居首位,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成熟期,虽然资本要 素投入仍很重要,但非熟练劳动投入则大量增加,并在生产中的作用迅速上升, 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 产品所属类型不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以及产品价格不同,因而使得不同国家 或地区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不同,因而“比较优势也就从一 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产品的 出口国也就随之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科技状况不同的条件下,工业先进 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工业先进国 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落后工业国的工业化,而且带来了两者之间比较优势和 贸易结构的变化。 2.1.2.3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和劳艾德在1975年合著的《产业 内贸易》一书中提出的,他们通过对所有主要工业国的研究,提供了有关产业 内部贸易现象的详细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兰卡斯特 (Lancaster)、迪克斯特(Dixit)和斯迪格利兹(StiglitZ)等人对产业内贸 易进行了理论解释,使产业内贸易成为一新的贸易理论。所谓产业内贸易是与 产业间贸易相对而言的。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生产要素自然享赋优势实行专 业化分工基础的商品交换,如发达国家资本充足,但缺少劳动力和资源,发展 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却缺乏资本和技术。因此,发达国家以工业 品交换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即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是以各国部门内 产品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交换,这种交换是生产要素享赋相似、产业结构相 似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国家间要素享赋的差异,从而比较成本的差异是产业间贸易发生的基础和 原因。国家间的要素察赋的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量相应越大。这是传统的贸 易理论对产业间贸易的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的 贸易理论来解释,因为传统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一个是假定生产 各种产品需要不同密集的生产要素,而各国的要素察赋是不同的。因此,贸易 结构由各国不同的要素察赋来解释的。第二个是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在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一个特定的产业内的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拥有相似的生条件。显然在这些 假定的基础上,是无法对产业内贸易做出合理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理论以产品异质性、规模经济和需求偏好相似来解释产业内贸 易的原因。
产品异质性是指同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存在差异,如质量、性能、规格、 商标、牌号、设计、款式等不同,甚至每一种产品在其中每一个方面存在细微 差别。各国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和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使它们不可能 在具有比较利益的部门生产所有差异性产品,必须专业化生产某些差异性产品。 因此,每一个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产自不同国家,而消费个性化引起的需求多 样化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同,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了相互需求,从而产生 贸易。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产量的增 加或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 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该产业的成本随着 下降,经济效益提高,该产业的企业从中获得利益。某一产业的企业大量集中 在某一地区,就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国际贸
易会使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的增加,这又为生产和贸易 量的扩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贸易各方都获得利益。内部规模经济是 指单个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下降或生产效率的提 高。内部规模经济一般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因此,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 部门内,各国将各自专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即 开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低收入、 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国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需求不同档 次的商品。高收入的国家需求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 低收入的国家主要需求一般档次的商品。因此,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相近,需 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相互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偏好相 似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在具有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或 地区更易于开展。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认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 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 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 后才逐渐消失。而创新国由技术优势所获取的垄断优势利润的消失促使其不断 改进技术、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变 现为创新国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出口,这一段时间称为“仿效差距”。“仿效差距” 由“掌握差距”和“反应差距”构成。“反应差距”是指从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 开始模仿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掌握差距”是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 同一水平所需的时间,这一时间内生产扩大,进口被本国产品替代。另外,创 新国新产品问世,而外国消费者还不认为它是国内产品的完全替代品,对它并 无需求的这一段时间间隔称为“需求差距”。需求差距与反应差距之间的差异决 定了国际贸易的利益。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察赋和需求偏好相似 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 了技术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
技术差距理论将技术作为一种要素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强调了技术差距对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一国若要改变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落后地位,就 应该重视技术革新。 2.1.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蒙.弗农在1966年的 《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最先提出的,并运用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