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细化放线管理操作指引
一.目的
1.提高主体及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精度 ; 2.直观的显示各工作面的工作内容及尺寸要求; 3.减少传统放线中多次引测线造成的累积尺寸误差; 4.各种控制线使得三方过程控制和检查更为便捷和准确; 5.减少因工人技能优劣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6.为定尺加工及穿插施工提效打下坚实基础。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融创成都公司所有在建和新建项目。 三.编制说明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作为合同附件,所有在建项目根据不同建设阶段按本标准要求进行实施。 四.精细化放线原则 1.基本原则
1.1.根据重要性等级和放线先后顺序等将放线管理分为三级体系:其中楼层方正性控制线为平面控制依据,建筑一米线为高度控制依据,根据方正性控制线和建筑一米线可建立套内控制体系,称为一级控制体系(方正性控制线和建筑一米线称为一级线);由套内方正性控制线可引测室内控制线,以此作为各房间室内平面控制依据,室内控制线和建筑一米线可建立各房间室内控制体系,称为二级控制体系(室内控制线称为二级线);其余控制线为房间内各墙体、门窗及部品部件等的位置控制依据,称为三级控制体系(其余控制线称为三级线);二级线必须由一级线引测,三级线必须由一级线或二级线引测;
1.2.土建与装修工作面移交时,土建总包应向装修总包移交一级线和二级线;
.
.
1.3.各项目均应以此操作指引为放线管理依据,在开工前结合实际情况编写放线管理策划书并报工程管理部审批;
1.4.各项目须设置放线样板,且每个户型样板不少于一户,经工程管理部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放线;
1.5.对墨线及标识不强制规定标注工具及字体大小,但应做到清晰明了、易于识别、防水耐久;
1.6.新工作面在工完场清后应及时放线,已完成放线的区域必须做到工完场清,否则放线管理无意义;
1.7.各项目严格要求工人做到无线不施工,并提前作好各种控制线的技术交底; 审查图纸:所有尺寸、建筑物关系进行校核,平面、立面、大样图所标注的同一位置的建筑物尺寸、形状、标高是否一致;室内外标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1.8.实施测量原则:以大定小、以长定短、以精定粗、先整体后局部。 测量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1.9.施工前测量方案审批通过(方案中要有:建立测量网络控制图、结构测量放线图、标高传递图、水电定位图、砌筑定位放线图、抹灰放线控制图等)。 2.工作原则
2.1.控制线及标高线从主体到装修完成,都使用同一原始线;并由总包土建和安装提前作好放线深化平面图,报监理和项目部审批后实施;
2.2.新工作面在工完场清后应及时放线,已完成放线的区域必须做到工完场清,否则放线管理无意义;
2.3.施工现场所有放线均清晰明了、便于识别,所有引线必须是由主控线进行引测,引测次数不大于2次,且引线传递必须复核; 2.4.根据精装图明确建筑完成面,以便建筑一米线的弹设; 2.5.门窗框定位线由总分包及项目部共同确定后弹设;
.
.
2.6.安装定位线由总包安装组设专人弹设,安装点位的水平距离及竖向高度的标识必须以土建砌抹控制线和标高控制线为基准,并在安装点位平面图上标识,不同的功能区单独画图并张贴于工作楼层墙面;
2.7.砌筑与抹灰控制线须地面、天棚、墙(梁)分别弹线;
2.8.由于放线工作量的增加,主体阶段放线时间较传统做法增加1到2小时,砌体阶段的放线需提前开始,所有放线工作完成后方可开始厨卫间反坎和砌体施工;
2.9.所有控制线由总分包单位100%自查,监理根据放线图抽查60%以上,甲方抽查30%以上,并有专项检查验收记录;
2.10.求工人无线不施工,并提前作好各种控制线的技术交底。 五.放线工具
各项目必须备齐放线所具备的所有测量工具以及标识工具,精密仪器必须经过计量检测,合格后方可在施工现场使用;针对精密仪器必须建立检测、维护及使用台账进行统一管理。
.
.
全站仪 经纬仪 水准仪 激光铅锤仪 激光扫平仪 棱镜 塔尺 50m大卷尺 线垂 墨斗 5m小卷尺 优质喷漆 镂空雕版 铅笔 测量设备登记台账 序设号 备名称 . 设备型检号编号 验日期 检验状态 对讲机 合格证编号 责任人 备注 A1:所有精密仪器必须经过计量检测,合格后才允许在施工现场使用 . A2:建议测量仪器台账统一管理,定期维护与保养 .
六. 测量人员配置
土建总包和装饰总包单位必须安排专职测量人员,测量放线专职人员配置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根据项目的产品难易程度可由项目部提出要求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放线人员):
七.放线内容
1. 土建阶段要点
<10 万平米 10~20 万平米 20~30 万平米 >30 万平米 高层 多层 别墅 土建阶段 8 人 14 人 18 人 20 人 土建阶段 装修阶段 土建阶段 装修阶段 6 人 10 人 14 人 18 人 6 人 10 人 14 人 18 人 6 人 12 人 16 人 18 人 6 人 10 人 14 人 18 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