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人物、作品、作家(即人物出处)8分、名词解释4个16分,简答题四个,论述题2个
(全,共20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纯自己手打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
指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二三年间兴盛的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主要作家是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卢隐、许地山等文学研究会成员,他们围绕着“什么是人生”这个总主题,面向现实,关注人生,形成了一股“题材热”,因而被称为“问题小说”。 冰心:《超人》何彬《去国》英士 许地山:《命命鸟》敏明、嘉陵 2.自叙小说
自叙小说即创造社作家的所谓“身边小说”,这类小说以作者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所写大多是作家亲身经历,强调自我表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灵魂,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其主要作家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等。 3.东北作家群
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陆续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东北籍青年作家,较著名的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李辉英)等人。他们因身受日寇侵略之苦,满怀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在作品中)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作品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 4.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产生并繁荣于20世纪末30年代初的上海,代表作家为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他们借鉴日本新感觉方法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内容主要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及都市人精神上的倦怠和心理上的堕落。其创作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但部分作品存在着颓废、色情的倾向。 5.社会分析小说
指三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以茅盾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为代表,这类小说注重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表现重大的时代主题,人物形象的阶级性比较鲜明,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能使读者对一些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6.孤岛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在1937年11月日寇攻占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便成了上海沦陷区中的“孤岛”。一部分进步文艺工作者留在这里,在中共地下党为支持、领导下,坚持抗战文艺运动,人们把这段时间里租界的进步文学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在戏剧、出版和杂文等方面成绩显著,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七月诗派
抗日战争日期出现的诗歌流派。该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的胡风为中心,以《七月》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蔡、绿原、阿垅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自由体诗在四十年代的再度兴旺起到了重要作用。 8.九叶诗派
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出现了一群年轻人,经常在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发表诗歌、影响较大的有辛笛、穆旦、陈敬容等九人。他们的作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忧时伤世,反映国统区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和斗争,同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派的影响,风格较为接近,他们在被淡忘了三十年后出版了九人的诗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一、 鲁迅农民题材小说的特点 1.着重描写农民的精神病苦,鲁迅小说表现了农民所遭受的深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但更侧重于表现农民的精神病苦和思想弱点,表现封建思想意识,封建伦理道德对于农民群众的精神摧残、把解剖中国农民的性格、灵魂和研究改造“国民性”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祝福》祥林嫂《故乡》闰土《阿Q正传》阿Q
2.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从探究中国民主革命成败得失的思想高度来关注农民问题,鲁迅小说通过一系列农民形象的艺术描绘力图证明:中国需要一次深刻、广泛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若不伴随着深刻的思想革命,必将和辛亥革命一样半途而废。
二、 《呐喊》、《彷徨》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1.新的小说观念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被称为“闲书”,是供人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而鲁迅坚持以“启蒙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观致力于小说创作,他要以小说促进民族的自我反省与批判。鲁迅的这一小说观,不仅决定着其创作的基本面貌和历史特点,而且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新的人物、题材与新的思想主题
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基本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农民题材小说,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 3.新的多种创作方法的开拓
鲁迅的小说担负着唤醒整个民族觉醒的历史任务,因而,现实主义成为其小说创作方法的主体与基础。同时,鲁迅为了表现“灵魂的深”,又广泛吸取了其他创作方法。《狂人日记》以实写人物,虚写寓意的方法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融,《药》的结尾的亮色,在现实主义中融入了浪漫主义的点染。 4.新的结构方式和叙述角度
鲁迅打破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采用截取生活横截面的方法,在结构上形成了把若干生活场面、片段连缀起来的戏剧体或近似戏剧体的形式。 《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
(2)鲁迅打破传统小说作者充当全知全能的叙述人的叙述角度和方式,采用日记体、手写体、对话体、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等叙述方式,促进了短篇小说叙述角度的革新。 《狂人日记》《伤逝》《在酒楼上》《孔乙己》 5.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鲁迅最早运用现代白话语言进行创作,《狂人日记》是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在现代白话语言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语言与古代语言中有用的部分,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了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现代文学语言。同时,他的文学语言具有“洗练、峭拔而又幽默”的个人风格。
三、 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的特征 1.注重主观表现,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作品都有一个作为作者自己思想性格的化身的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郁达夫小说的结构,打破了“情节小说”的常规,而采用“情绪结构”的方式,以主人公感情的起伏变化为主线来结构全篇。
3.注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某种象征性的环境气氛,以衬托人物感情心里的变化,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完成抒情形象的塑造。 四、 李金发诗歌艺术手法的特点
1.象征、暗示。诗人不直接描写生活,也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象征的形象和意境,曲隐地表达诗人微妙的内心情感,因而造成朦胧、迷离、神秘的色彩。 2.“远取譬”。运用自由联想通过奇特的出人意表的想象和比喻来表现情景。其想象和比喻往往不顾及事物之间合理的、必然的联系,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相同来。 《有感》:“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夜之歌》:“记忆如道旁之朽兽” 《死》“死/如同晴春般美丽/季候之来般忠实”
3.省略法:诗歌的行与行、节与节、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联络时常中断、省略而形成跳跃,读者要以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才能读懂全诗。 4.语言的新奇。大量运用“奇特的观念联络”,构成一些新鲜的意象和奇崛的诗句,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五、 田汉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1.情节的传奇性
田汉剧作从生活的矛盾出发,竭力使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传奇性相统一,以此构成戏剧冲突。《获虎之夜》中黄大傻被抬枪打中的情节。《回春之曲》中高维汉和梅娘的爱情故事,都以其传奇色彩显示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2.浓厚的抒情性
田汉剧作往往以奔放的热情和浓郁的诗意显露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获虎之夜》以主人公黄大傻的大段台词直接书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回春之曲》直接运用诗歌和音乐作为抒情手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 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现代文学创作的体裁空前规模的开拓。第二个十年的新文学创作大大密切了文学与广阔的现实生活、时代及各阶层人民的联系,带来了对社会全方位的观察、思考及描写的视野与角度。各个不同作家的创作汇合起来,就构成了三十年代社会全貌的百科全书式的反映。 2.与文学内容的变化相一致,第二个十年新文学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十年代,能够容纳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成为最有成就的文学形式,与长篇小说具有类似功能的多幕戏剧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3.与上述两点相对应,本时期文学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也获得了某些新的特点。作家们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社会结构剖析与心理结构剖析的统一。许多成熟的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对象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茅盾:“都市生活世界”老舍:“北京小市民世界” 巴金:“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文:“湘西边城世界” 七、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1.构思特点:片断性
张天翼小说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截取最能反映时代特征和人物性格的生活片断进行艺术概括,塑造人物形象。因此,他有时喜欢把自己的小说叫做“速写”。 2.手法特点:以小特征写大性格
张天翼的小说,往往抓住人物或事件最富于特征的部分,运用漫画式的夸张加以强调,用小特征写大性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讽刺力量的集中、突出。 3.语言特点:极度性格化
张天翼小说以精致的对话著称,讽刺人物的语言极度性格化,夸张而又富有生活气息,充分实现了在笑声中彻底否定丑恶人物,丑恶道德的美学效果。
八、 老舍小说的“民族化”、“个性化”特征 1.“北京味儿”
老舍作品的“北京味儿”,首先是指他提供了最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同时还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气氛,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 2.幽默风
老舍的幽默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剖,老舍小说逐步摆脱早期作品为幽默的“油滑”,不断追求幽默的生活化,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艺术力量。 3.语言的俗白
老舍小说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老舍的语言较好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
九、 曹禺剧作多样的结构形式 1.“回溯法”(锁闭式结构)
《雷雨》要表现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时间跨度表达了30年,要求浓缩到一天时间内来表现,其结构就采用了“回溯法”,剧中所要反映的故事线索象一条长线,作者只截取最后也是最激烈的一段来写。写这一段,同时也追溯全过程,将“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紧密结合起来。
2.“横断面”结构法(人像展览式结构)
《日出》要表达广阔的生活范围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内容零散,人物众多,就采用一种“横断面”的结构方法,将几个表面上松散,其实又有有机联系的生活片断组合起来,以“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个基本观念作为贯穿全剧人物和情节的结构中心。 3.网状结构
《北京人》追求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境界,所表现的人事关系错落参差,生活事件若断若连而又浑然一体。作品就采用了多线开进,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既有展示封建世家的衰颓分裂过程的外在情节发展线索又有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内心冲突主线,组成象生活一样错综多样的画面。
十、 4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抗战前期:文学在全民族亢奋中获得“统一”
抗战爆发,“民族命运”问题被推到了社会生活与时代意识的前景位置,史学创作出现了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共同的思想追求及其共同的昂奋的情绪与风格,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调子。
2.抗战中期:文学在历史沉郁中思索
抗战中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急剧逆转,作家在苦闷和抑郁中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一方面更深入地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又转向历史与自身,出现了历史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高潮。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用喜剧结束一个时代
本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文学的题材与主题更集中于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黑暗大国的诅咒与否定。本时期现代文学的喜剧性品格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题材都显示出喜剧的色彩。
小说:钱钟书《围城》、沙汀《选灾》、张恨水《八十一梦》 戏剧:陈白生《升官图》、吴祖光《捉鬼传》 诗歌:袁水柏《马几陀的山歌》,臧克家《宝贝儿》 4.解放区:民族历史与文学的新天地
本时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作家努力地表现中国农民的思想和感情,生活与命运,揭示了民族文学传统和民族文艺形式,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小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评书体小说 诗歌: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民歌体叙事诗 喜剧:贺敬之《白毛女》民族新歌剧 十一、 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 1.土地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爱情作品一贯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劳动人民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对中国土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夫妇的颂歌。 2.太阳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不息的追求。抗战时期最成功的光明颂是《向太阳》和《黎明的推动》。诗人几十年如一日所热情讴歌的太阳、光明、春天、黎明,成为艾青诗歌“永恒的主题”。 十二、 赵树理与小说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1. 浓郁的乡土风味。特别是对太行山区特有风光的传神描摹,以及对乡风民俗的细致描绘。 2. 地道的农民口语。作家借鉴说书艺术,增强语言的动作性、节奏感,不仅人物语言是地
道的农民口语,作家的叙述语言也力求口语化。
3. 经过改造的具有中国古代小说特点的评述体的小说结构,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情节连贯,
布局巧妙,特别适合农民阅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