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 象驮着,站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二、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半径 6357 千米,仅差 0.33% 。 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4.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 了岩石圈。

三、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1.地平线 2.月食 3.登高望远 4.帆船 5.天涯海角 6.时差 7.北极星 3.2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 线。

4.0°经线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 180°属于东经(E)。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 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 90°就是南极。

低纬度 (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纬度从赤道算起,把 0°定为 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 90°。

1 / 5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二、地图

1.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3.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1:10000,即 1 厘米表示 1 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1:1000000,即 1 厘米表示 10 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4.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

(2)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三种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 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 气孔,或柱状结构。常见有玄武岩,花岗岩。

2.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 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化而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结构。常见的有石灰岩,板岩,大理岩。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意大利那不列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情况 悬崖峭壁上岩石断裂的痕迹, 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 的信息。

二、火山

2 / 5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概念: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 能释放的强烈显示.火山由火山锥、 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2.分类 按其活动情况分类:

(1)活火山:经常性喷发,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2)休眠火山:长期熄灭,有时喷发的火山。

(3)死火山:以前喷发过,但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3.世界著名的火山:有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火山活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 人类生命; 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三、地震 1.有关概念

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是地壳的天然震动。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引起。

地震一般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三部分。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 以下 0——300 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据专家估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大 500 万次。当然,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 都是及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

3 / 5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 20 次。

2.分布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 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

环太平洋集中了全世界 80%以上的地震,是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行山脉,津唐地区,青 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等。并且,我国是全球最多火山的国家。 3.5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

1.山区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击力强。

2.山坡或沟谷表 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容易被水流冲刷。 3.有暴雨或持续性降水, 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二、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史短的特点。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3.6 地壳表面的板块

一、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证据: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石中被发现。

二、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包括大洋洲)和 南极洲板块。 3.7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山地。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峭壁: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4 / 5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5 / 5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2.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3.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a0c80le0l41z4g1sgcd5uqa87qzsz016r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