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
主持人:学前儿童在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怎样开展的?有哪些形式?
园长A:我园主要结合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游戏。每天下午都有,并把与儿童的语言、情感、社会性发展相关的内容融入游戏中,地点也不仅限于教室,像走廊等地都充分利用起来,扩大了儿童的活动空间。
园长B:我园主要是将游戏与本班课程结合起来。例如,我班这学期开展“绿色文化·健康生活”的主题课程,角色游戏就可以与此主题结合起来,由教师、家长和儿童共同设计服装,然后利用这些服装道具进行角色游戏等。
园长C:我园对各项游戏的开展都建立了活动记录,以了解每位儿童参与游戏的情绪与行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每年还会借助各种节日活动,打破班级界限,为全园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互动机会,如开展全园性的“大型超市”游戏,提高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园长D:我园比较注重人性化管理,游戏开展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曾经开展过的全园互动活动、感统训练、蒙氏活动都渗透了游戏的成份。
主持人: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如何?
园长B:教师要做儿童游戏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首先就要成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教师只有先去观察了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去支持、什么时候去引导、什么时候去干预。同时, 教师应少干预, 多观察, 能引导儿童去讨论遇到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探索解决办法。
园长C:我们主要加强了对游戏的研究,例如周一研究结构游戏,周二研究表演游戏等。对每天计划好的游戏,老师都会给予重点指,并不限制孩子玩。
园长A:由于我园游戏是按区域进行的,老师的注意力很难顾及到每组儿童的游戏,所以老师在每天的游戏指导方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今天主要指导“理发店”游戏,明天则把重点放在“医院”游戏上。
[分析]上述资料是幼儿园园长和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有关游戏开展的对话摘录。从记录中可以看到,四个幼儿园都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形式,但做法各不相同。或者将游戏与区域活动结合,或者同班级的课程结合,有的建立了游戏实施的管理制度,总结了一些开展游戏需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还注意开展相关研究。这说明,游戏已成为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须臾不离的活动内容。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技巧,诸如,游戏的含义是什么?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何意义?游戏有哪些类型?游戏和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幼儿园游戏指导有哪些策略等等。本章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①
学习目标
了解: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游戏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理解:游戏的含义、分类。 分析:各种游戏的指导策略。
第一节 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含义与特征
(一)游戏的含义
关于游戏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将游戏理解为一种儿童追求快乐的行为,是儿童自愿参加、以娱乐为主要目的,通过模仿和假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伴有快乐情绪体验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有人类就有游戏。原始人群通过扔石头、投掷带尖的棍子等形式而展开的休闲娱乐,可算是游戏的最早雏形。在参与游戏的主体中,儿童始终是乐于参与游戏的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学前期是独特的游戏期。随着社会发展,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生活在各个地域的不同民族出现了不同的游戏,游戏也逐步从休闲娱乐走入了教育、文化等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对象。在学前教育领域,游戏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
资料卡片:六种解释游戏产生原因的传统游戏理论 剩余精力说:德国思想家席勒(Schiller)认为动物在生活需要之外还有剩余精力,游戏就是动物所剩余精力的活动,在乎从游戏得到快乐。英国思想家斯宾塞(Spencer)认为,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的发泄就产生游戏。 松弛说:德国拉察鲁斯(M·Lazarus)、裴茄克(Patrick)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儿童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生活预备说: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K·Gross)认为,游戏是本能的动作,高等动物生活条件复杂,幼小时必须要有训练才能适合生活的需要,游戏就是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 生长说:美国阿普利登(Appleton)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美国奇尔摩(Gilmore)认为游戏是练习生长的内驱力。 复演说:美国心理学霍尔(G·S·Hall)认为游戏是由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①
游戏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需的本能动作,为当代的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成熟说: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F·Buytendijk)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① (二)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非功利性
相对于劳动而言,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的目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儿童参与游戏活动既不是为了学习某类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更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游戏的教育意义则内隐于整个游戏过程,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且享受快乐,但并不需要明确所进行游戏的具体目的。此外,教师在游戏评价环节也应防止引导儿童为了迎合教师的标准而导致游戏走向形式主义。
2.自主性
游戏是儿童自发的行为,即儿童从事游戏活动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而非外在命令强迫。该特点不仅体现在游戏开始的动机方面,而且贯穿游戏的全过程,体现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游戏的伙伴和情节、游戏的时间(包括游戏的开始与结束)和环境等。
3.愉悦性
游戏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愉悦的感受,这是游戏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游戏者通常运用“好玩”“快活”“有趣”“放松”等趋于给有机体带来正面体验的词汇来评价游戏活动,没有愉悦性也就不成其为游戏。所谓“寓教于戏”,实际则为“寓教于乐”。而儿童只有在真正自主、能进行自我实现的游戏中才能获得愉快和满足。
4.虚构性
游戏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为基础并且加入想象的一种假象性活动。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儿童游戏所能够反映的是幼儿眼中的生活,是对儿童已有经验的体现,具有假象性、非正式性。游戏情节的发展、活动方式的选择以及游戏操作材料替代物的使用等方面均需借助想象来进行。
②
5.有序性
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这是由游戏所模仿的社会现实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游戏中的儿童并非毫无限制,他们要受被模仿的某种行为所固有的规则的限制,在看似忙乱的活动中,遵守着一定的规则,体现出一定的秩序,具有有序性。
游戏的特点要求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时,要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和实施,务必使所组织的游戏合乎游戏的特质,真正吸引学前儿童主动参与,追悼限度地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
①
二、游戏的功能
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的需要,它不仅给学前儿童带来了快乐,而且对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学前儿童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
学前儿童的活动性游戏中基本上都有奔跑、钻爬、跳跃、攀登等动作,即使一些非活动性游戏,也包含了一定的生理活动以及机体动作,如呼吸运用、手的运用、精细肌肉的运动等。学前儿童积极参加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其身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得到锻炼,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2.促进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而各种游戏既有运动量大的活动,也有运动量小的活动;既有全身动作,也有局部动作。游戏活动给儿童提供了身体锻炼的机会,保证了儿童生长中对运动量的需求,运动能力在游戏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有利于解决学前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
学前儿童在生活中都很渴望像成人一样能独立地参加社会活动,而自身能力和经验的局限使得他们没有办法独立参加社会实践。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角色,比如,扮演“老师”、“司机”、“爸爸”、“妈妈”等角色,尽情地玩“上学”、“开车”、“过家家”等游戏,以自己的方式满足参与成人式生活的需求。
2.有利于学前儿童宣泄紧张和负面情绪。
游戏是缓解学前儿童紧张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是自由和自主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当胜利者和强者的愿望,找到心理的平衡点。有的孩子在玩积木时,会不断地将搭好的积木一下推倒;有的孩子在玩娃娃家时会打布娃娃的屁股;有的孩子在玩
医院游戏时喜欢给布娃娃打针等等。这些游戏都是学前儿童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3.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诊断的一种有效途径
游戏不仅可以反映出学前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知,而且还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因此,游戏能够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儿童的情绪状态——喜、怒、哀、乐等提供线索。在游戏中发现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1.游戏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通道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操作各种材料或玩具,从而去接触、探索新事物,了解物体的性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游戏中用“行动”思考,靠“感官”来学习的,游戏成为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途径。
2.游戏给学前儿童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
学前儿童可以从游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粗浅知识。在玩水游戏中,学前儿童感知水的流动、透明无味、具有浮力等特性,并获得有关容积的经验;在堆积木的过程中,学会平衡、等量、大小等概念。游戏活动所提供的这些经验,使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及自己控制环境的能力获得了比较广阔和精确的认知,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游戏是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游戏是儿童以虚构、想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的活动,参与游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比如,在“玩雪花片”的游戏时,可以儿童可以它想象成“手枪”、“眼镜”、“大炮”等各种形象,实实在在的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4.游戏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途径
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使他们产生了言语交流的迫切需要。在游戏中,他们商量游戏玩法,确定游戏规则,并用语言协调彼此之间的玩伴关系,解决游戏中的纷争,这一切都能有效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四)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为儿学前童提供交往机会
儿童的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模仿并参与社会交往的平台。在游戏中,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认识和区分自己与同伴,并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加快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2.有助于克服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
在游戏情景中,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联系,从中明白了“我”和“你”的区别,在游戏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观念。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