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途径,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天津市教研室地理室
近三年来,天津市中小学教研室地理学科与各区县地理教研员、广大教师一道,在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工作中,目标明确、热情参与、脚踏实地、开拓探索,创造出了一些对今后进一步提升地理教研质量有借鉴意义工作经验,积累了一批对地理课堂教学有应用价值的教学资源。现就近三年来地理学科工作的重点做以下专题总结。
一、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提前学,早准备 (一)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
这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经过教学价值观、质量观的重建,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教学文化。
这些改革要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充分的体现。例如: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教学提倡学生探究,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师生要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教学不应仅关注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习过程等。为此我们自2004年~2005年就利用地理教研活动渗透、宣传,并组织大约10余节“老教材、新理念” 的高中地理研究课,体现课标的要求,使老师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不同。
在学习中,我们首先使市区教研员明确新课程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一是希望教研员树立增强意识:服务于教学需要,服务于教师成长,服务于学生发展;同时,要求教研员做到:学习要超前、思考要超前、行动要超前,总结要超前,以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二是希望教研员增强民主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研活动要体现与教师的尊重、互动、听取、采纳,减少一言堂,重视教师教学的行动研究等。这些都是为课堂教学改革做思想准备。
(二)编写高中新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操作能力 为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促使广大地理教师和教研员
领会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使地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学科遵照市教研室的统一部署,制订了《天津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教学指导意见》,以电子稿的形式,征求骨干教师的意见,发给各区县供大家参考使用。
为了方便广大教师理解地理内容标准,《指导意见》中将地理课程标准中表示认知目标的行为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归纳等做了简要说明。尤其在地理教学设计的理念及操作行为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教学设计应注意:教师设计的地理学习材料是否有德育、智育价值;教师设计的教学手段是否用于创设了学习情境;课堂提问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应关注:教师的解答是否对地理问题有引申;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占多大比例;学生在课堂活动的时间占多大比例;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策略是否恰当;教学反馈的方式、范围、真实性如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鼓励和保护等。
《指导意见》要求教师树立“学生自主活动优先,教师点拨指导在后”的意识,坚持:学优先、思优先、议优先、评优先、结优先的策略。《指导意见》虽然没有发表,但是地理学科通过网络下发给各区县教研员、特级教师等,使其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研制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表,积极引导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新课程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2005年,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快地接受新课程理念,并转化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行动,地理学科研究制订了《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制订了评价表说明细则,发到各区县教研室和全体地理教师信箱,通过将课堂教学评价透明化的策略,达到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些地理教研组将此评价表及细则张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供老师们参考使用。
2007年,市教研室为了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倡导了“一堂好课”的讨论。地理学科在这次讨论中,认真思考、撰写了相关文章并在区县地理教研员中宣传、倡导:用系统的方法观察教学过程、从三维目标落实看学生收效、从统计学角度看师生关系、从师生的反映看教学发展等评价观点、思路,同时设计了教学行为观察的量表及说明细则,在广泛征求特级教师、兼职教研员和指导组专
家意见的基础上,下发了量表和说明细则,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其改进教学行为。目前,各区县地理教研员在市、区级地理研究课活动中,基本能就一节课的优点、不足达成共识。
二、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设计教研活动,为教学操作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服务
(一)组织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汇报,使全员培训更具可操作性、实效性 2006年暑假,在市教委和市教研室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地理学科设计和组织完成了全体高一地理教师全员培训。在培训中,除了安排了外请专家的通识培训、市区教研员的课程标准、校本教研培训,还特别安排了骨干教师就中图版教科书必修1模块的八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说课。这些教师及课题分别是和平区张卫红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河西区孟宪起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静海县常兰的《水体的运动》、塘沽区冉祥红 《地壳运动》、东丽区李树松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河东区刘亚萍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红桥区费金霞的《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南开区李美华的《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在这八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市区教研员全程参与,群策群力,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尽管受时间所限,课例设计尚不十分成熟,但达到了使老师们耳目一新、思路开阔的目的,为取得新课程全员培训的实际效果发挥了必要的作用,且教案、课件随后即为全体教师共享。一些老师说在充分肯定培训效果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大家都知道筹备这样的培训内容,背后需要多少劳动。这使我们在辛苦的同时,也感到很欣慰。 (二)编写地理课标内容细目,帮助教师把握知识教学要点
与教师曾经十分熟悉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在突出了对学习能力要求的同时,知识要求则显得十分笼统,包含其中的下位知识要点究竟教哪些,舍哪些?教师自己难以定夺。为了避免教学中出现混乱的局面,市教研室地理学科制订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修三个模块、选修两个模块的知识细目,在每学期初以电子稿的形式发给各区县地理教研员,供全体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此资料在新课程实验初期发挥了帮助教师开发、使用地理教材,稳定教师教学情绪的作用,在到外省进行新课程培训过程中,这些材料也被地理同行们所需要。
(三)组织新课程实验情况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教研活动 在2006年9月,我们到市教研室确定的新课程样本校第四中学、双港中学等听课调研高中地理教学情况,同时利用召开高中地理教师大会的机会发放了200多份问卷。并进行了整理分析。问卷调查表及其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线教师认为重要的新课程理念包括: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把发展权还给学生,全面评价学生,加强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评价的变化等。老师们认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难以操作、贯彻的理念有:探究、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参与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等。
一些教师认为在地理课堂上组织探究活动不可行,其理由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达不到;学生思维能力达不到;时间短无法完成;教学仍以学习知识与技能为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如何定义探究;完不成教学任务,考试制度不允许;很多地理知识不适合探究;学生对探究不感兴趣;班容量太大;有些知识难度大,教师讲都不理解,探究更不现实了。
根据教师们的意见统计表明,影响学生能否有效地参与地理探究活动的因素是:教师的设计、组织与调控34%;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性21%;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18%;课时多少13%;考试方式14%。
教师们在谈“上好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地理课必要、直接的条件”时,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理念;精致、独特的教学构思;教师思路开阔、敢改;组织调控能力要强;考试评价;学校对课改的认识及允许的程度等方面。通过调查,使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了广大教师的观念与认识,加强了地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新课程实验初期,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尚不明确,对组织转变教学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尚认识不清,对课改的可行性尚缺乏信心,对考试评价与课改的出路尚持怀疑态度。这些现象为我们有针对性组织地理教研活动提供了一手资料。
(四)组织“地理课程标准学习使用与测评”,强化课标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不仅明确规定的地理学习内容的要求,还以行为目标的方式具体提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从表述中不难发现,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教学大部分时间应为学生活动。
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使用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日常教学预设与生成,自2008年12月~2009年7月,由市教研室地理学科室成员命题,与天津市教育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了“理解与使用课程标准教学能力测评”活动。测评试题突出“能力立意”,重点考查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相关课程资料的开发、组织、加工,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测评活动分别由区县地理教研室与和市教研室地理室共同完成,其主旨不是评价教师对课标内容的记忆,而是采取开卷的方式,允许带课标、教科书,鼓励全员参加的一次学习活动。
测试结果发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教学中的贯彻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次活动实际上也是一次新课程地理教师专业基础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与调查。测评使很多地理教师感触很深,他们说,看来以后备课一定要阅读课标,研究课标,考试也不能随意超标了。与此同时,在参加本市考试部门组织的大规模地理考试命题和各区县自行组织的考试命题中,命题者们也更加注重了遵照课标,体现课标要求,希望在规范、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等方面发挥正导向作用。下面两幅照片分别是塘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