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第一节 认识电路教案3 (新版)北师大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认识电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路的组成,会读、会画电路图。

2、知道并能够识别通路、断路、短路的三种电路状态,知道短路的危害。 3、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4、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电路、了解电源和用电器中的能量的转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电的应用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电路的组成及各种原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难点:

会画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一)课题引入

类比引入。飞机在空中飞行有规定的航线,轮船在水中航行有规定的航线,火车在铁轨上行驶,七成行驶有公路,用电器在工作时,“电的流动”有没有自己的路呢?

(二)新课讲述

电的流动也是有自己的路径的,我们叫它电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电路。 【认识电路组成】

1、布置任务:给每小组发放教材图9-1中的元件,看哪个小组能尽快地让灯泡亮起来。 2、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归纳出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介绍各个元件在电路中“扮演什么角色”。

3、指导学生看教材认识常见开关的类型,并说出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演示通路、断路和短路】

1、按教材的实验装置演示断路和短路 2、播放犹豫短路引起火灾的课件。 【讲解电路图】

1、介绍什么是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引导学生看课本认识常用的电路符号。

2、引导学生看课本,强调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

(1)让同学画出课本上的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电流方向。

(2)变换一下图甲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3)根据同学们画出的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 (4)给出电路图,要求学生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电路,强调导线不能交叉。 二、学生活动

类比思考,讨论“电的流动”有没有自己的“路”。 1、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操作、观察,小组演示 2、讨论回答: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3、看课本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1)电源: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在电路中为用电器提供电能;(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

(2)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利用电能工作,消耗电能。(电铃、电扇、电视机等)

(3)开关:在电路中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起控制作用。(拉线开关、拨动开关、按钮开关、声控开关、光控开关等)

(4)导线:连接作用,传送电流。 观察实验现象,说出三种电路的区别 观看课件,说出感受。

1、小组讨论,交流应注意的问题。 2、画电路图竞赛,看谁画得正规。 3、连接实物,讨论注意事项。

注意: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

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

——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 人拉弹簧 起重机提重物 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 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第一节 认识电路教案3 (新版)北师大版

《认识电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路的组成,会读、会画电路图。2、知道并能够识别通路、断路、短路的三种电路状态,知道短路的危害。3、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4、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图。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电路、了解电源和用电器中的能量的转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tlo2xk3w55t2h95x553fre38hi55011a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