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试题及答案大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7.红细胞结构异常及其排列异常的临床意义

18.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19.临床意义:血沉主要用于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区别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等。

20.红细胞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结构异常和排列异常的临床意义

21.白细胞数/L = N/4×10×20×106 = N/20×109

成人:(3.5~9.5)×109/L 儿童(5-12)、6-2岁(11-12)新生儿 (15-20) 2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常见。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的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

③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 ④急性中毒:化学药物、代谢性中毒 ⑤恶性肿瘤 ⑥白血病(粒细胞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流感 ②某些血液病:再障

③慢性理化损伤:X射线、氯霉素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⑤脾功能亢进

⑥药物

23.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0-75% (1.8-6.3)*10^9 嗜酸性粒细胞: 0.4-8.0% (0.02-0.52)*10^9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06)*10^9 淋巴细胞: 20-50% (1.1-3.2)*10^9

单核细胞: 3-10% (0.1-0.6)*10^9 24.淋巴细胞增多: 婴幼儿期较成人高

①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 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 肾移植排异反应前期 急淋、慢淋 ②相对增多:再障、粒缺

淋巴细胞减少:放射线损伤;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缺陷 粒细胞↑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

25.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WBC减少,造血功能衰退表现。主要见于巨幼贫、恶性贫血。

26.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形态变化:(1)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2)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s) (3)空泡 (vacuoles)

(4)杜勒体(D?hle bodies) (5)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

27.棒状小体(Auer bodies):急性白血病(粒细胞、单核细胞可见,淋巴细胞无) 28.血小板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午后稍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 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 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 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 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静脉血的比毛细血管血高10% 2)病理变化:PLT 20~50×109/L 轻度出血 PLT<20 ×109/L 较严重出血 PLT<5 ×109/L 严重出血 PLT>400×109/L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血小板 减少 增多 原因 生成障碍 破坏过多 消耗过多 分布异常 先天性 原发性 反应性 其他 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脾大、血液被稀释等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29.异常的血小板形态:1.大小异常:1)大血小板:直径为4~7μm。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同征和脾切除后等。

2)小血小板:直径<1.5μm,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形态异常:血小板可以出现杆状、逗点状、蝌蚪状、蛇形和丝状突起等异常形态,健康人偶见(少于2%),不规则和畸形的血小板比值超过10%时才有临床意义。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的外周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者成团,聚集与散在的血小板之比为20:1。

在某些EDTA抗凝血的血涂片中,可见血小板不聚集而呈散在分布状态或出现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现象。

(1)血小板卫星现象(platelet satellitism):血小板黏附、围绕与中性粒细胞周围(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platelet phagocytosis)。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正常。

血小板卫星现象是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之一(血小板被误计为白细胞)。

(2)血小板片状聚集: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的慢性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可呈大片聚集。

(3)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少,血小板聚集成团的情况明显减少。

(4)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无聚集功能,且散在分布,不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

30.电阻抗原理(库尔特原理) 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31.VCS技术:VCS分别是体积(volume)、传导性(conductivity)和光散射(scatter)的缩写,是五分群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的技术之一,它采用三个独立的能量来源在流动池内检测白细胞,将这三者结合,可以将白细胞分为五群(三种粒细胞和淋巴、单核细胞)。

32.直方图: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

散点图:散点图上的每一个点代表被测定的一个细胞或某种颗粒,此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细胞或某种颗粒的两项特性。

3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有助于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

34.尿液采集容器要求

指标 材料 规格 要求 ①透明、不渗漏、不与尿液发生反应的惰性环保材料 ②儿科病人使用专用的洁净柔软的聚乙烯塑料袋 ①容积50~100ml,圆形开口且直径至少4~5cm ②底座宽而能直立、安全且易于启闭的密闭装置 ③采集计时尿时,容器的容积应大于计时期内尿液的总量的体积,且能避光 容器洁净、干燥、无污染(菌落计数 <104CFU/L) 容器要标有患者姓名、病历号或门诊号、检验联号(条形码) ①用于细菌培养的尿液标本容器采用特制的无菌容器 ②对于必须保存2小时以上的尿液标本,建议使用无菌容器 清洁度 标识 其他

35.随机尿:是指患者无须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但易受饮食、运动、药物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状况。

计时尿:是指采集规定时段内的尿液标本。准确的计时和规范操作是确保计时尿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前提。计时尿常用于化学成分的定量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和细胞学检查。 36.尿三杯试验:1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中、末段尿液,分别装于三个尿杯中 2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导管尿:1以无菌术采集 2主要适用于尿潴留和排尿困难患者 3采集前需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

37.防腐 尿液常规筛查尽量不要使用防腐剂。对于计时尿标本和在标本采集后2小时内无法进行尿液检查,或被检查的成分不稳定时,可加入特定的化学防腐剂,同时,需冷藏保存。化学防腐剂:甲醛 甲苯 麝香草酚 浓盐酸 硼酸 碳酸钠

防腐剂 甲醛 作用 对尿液中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有固定作用。不适用于尿液中的葡萄糖检查 甲苯 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定性或定量检查 麝香草酚 可用于尿液显微镜检查,尤其结核分枝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的检查的标本保存 浓盐酸 常用于定量测定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草酸盐、钙、磷等的尿液防腐;不能用于常规筛查 硼酸 用于蛋白质、尿酸、5-羟吲哚乙酸、羟脯氨酸、皮质醇、雌激素、类固醇等检查;不适于pH检查 碳酸钠 用于卟啉、尿胆原检查;不能用于常规筛查

血尿

血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

项目

原因 泌尿生殖系统出血 血管内溶血 肌肉组织损伤

颜色 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暗红色、棕红色、酱油色

粉红色或暗红色

显微镜检查 离心上清 液颜色 隐血试验 尿蛋白 定性试验

大量红细胞 清或微红色

无红细胞 红色

无红细胞 红色

弱阳性或阴性 弱阳性或阴性

阳性 阳性

阳性 阳性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试题及答案大全

17.红细胞结构异常及其排列异常的临床意义18.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19.临床意义:血沉主要用于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区别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等。20.红细胞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jtw589xq4mg6283nif6msol1o4w700uz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