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纠纷调解的一些体会第2页
篇一:民事调解的体会与技巧
【调解经验交流之七】 民事调解的体会与技巧
作者:山城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卢国平 发布时间:2009-07-15 08:15:29 我叫卢国平,来自鹤壁市山城区人民法院,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自己在民事调解工作方面的粗浅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民事调解的体会与技巧》。我是一位来自基层的法官,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在基层法院从书记员到副院长工作了15个年头,办理过近千件民商事案件,一直没有离开过民商审判。谈到调解,高深的理论问题我谈不出来,我主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汇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己关于民事调解工作的两点体会,二是做好民事调解工作的一些技巧。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谈一谈关于民事调解工作的体会
司法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对社会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法官的责任体现在运用恰当的方法、优化的手段化解纠纷,解决矛盾。具体而言,法官解决矛盾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调解,二是判决。判决侧重于运用规则,而调解侧重于解决矛盾。因此,解决当事人矛盾的首要选择,当然就是调解。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作为一名民事审判法官,一定要明白做好调解工作对于解决纠纷的重要性,要把调解与法官承担的法律责任乃至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结合起来,通过调解工作,“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调解是把法、理、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解决矛盾纠纷的一门艺术。十几年的审判工作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做好调解工作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消除敌对情绪,有利于安定团结、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我的体会只有简单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责任到处,无往而不胜。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责任心。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 我用两个案例说明一下责任心的作用。第一个案例是这样的:几年前,我那时候还在民二庭当庭长,快该吃中午饭了,一个审判员还在调一个民间借贷案件,不知道是嘴官司打的时间
1
长了,还是快到中午了急着回家,这个审判员当着双方当事人的面儿,抢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说啥,他说:原告某某某,你把利息让出来,被告谁谁谁,你负担诉讼费,就这样调吧,再不同意,我就只好判决了,要叫我判,我只能咋判咋判。当事人还正在讨价还价,审判员先熬不住了,开始摊牌了,把判决结果都说出来了。双方当事人一听这话,不说调解的事儿了,开说法官的事儿,你凭啥这样判,利息不能这样算——他肯定调不了这个案件了。这个案件,我后来只好又换了一个法官,费了点功夫,把它给调解了。这里边有工作经验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责任心的问题?多点儿耐心,多操点儿心,仔细点儿,多观察观察当事人,啥话当事人能接受,啥话当事人不能接受,多掂量掂量,就算一时半会调解不了,也不至于一句话就把当事人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不但调解不成,判决后,服判息诉的工作也难做了。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浚县善堂法庭庭长苏建新同志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妥善调处了一起案件。原被告之间因为墙上一个窟窿争得不可开交,苏庭长亲自动手补上了这个窟窿。一场风波悄然平息。留下的是双方对法官的赞誉。
所以一定要加强责任心。我们的一些审判人员,对于需要判决的案件,在开庭审判、制作判决书过程中还比较认真,比较尽责,生怕有什么纰漏。但是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不很重视细节,甚至是马马虎虎,认为调解成功后,调解书制作起来也很容易,当事人也不会上诉,执行起来相对判决案件难度也要小一些,所以工作中就不是十分尽职尽责的,只要能想个办法促成当事人和解,其他的就浮光掠影般的带过去了。其实,调解对责任心的要求一点也不比判决对责任心的要求差,前段时间省高院组织举行的存在瑕疵的裁判文书的巡回展,我看有几份文书就是调解书。一份调解书,寥寥数语,还会出现错误,甚至是多处错误。有的法官调解时不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权利,调解书履行期限不明,语义含混不清等等。这只能从责任心上找原因,如果承办人尽到责任,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诉讼调解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这样那样难以解开的纠结。需要法官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魄力。要勇于对自己的决断承担责任,不能邀功诿过。当然,在很多时候,承担责任无异于承担风险,有时候甚至还要受点委屈,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了整体的工作,勇于承担责任,解决了难题,化解了危机,我们审判、调解工作的水平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而
2
且,尽到责任,不仅可以避免错误,更重要的是,对工作、哪怕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都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勇于负责,可以激发一个人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充满热情,可以使人不畏困难,勇于接受挑战,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一
个在工作中总是尽职尽责、追求完美的人,往往能够完成别人难以完成的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句话:责任到处,无往而不胜。 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真情可以融化坚冰。
法官尽职尽责,会让群众感到可靠;法官真心地为老百姓好,会让群众觉得可亲。如果当事人能够在心理上对法官产生信任感,他就会较好地配合法官的调解工作。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亲和力,调解中对当事人要和善、亲切、耐心,多做劝解工作,因势利导。要把握住四个关键点,我总结为:吃透案情、融入真情、拉近感情、互换心情。
所谓吃透案情,就是要把所涉案件的事实、适用的法律搞清楚,就好像一个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一定要了解清楚才能开方抓药一样。“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调解成功,在调解之前,必先收集有关信息,了解纠纷的性质、起因和经过,了解双方当事人的个性及昔日的关系,找准当事人的认识误区和问题症结。尽量全面了解原、被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诉讼心理,摸清双方当事人调解意愿,与其目的及心理底线,这个过程是调解的基础环节,如果盲目介入,不但不容易搞好调解工作,反而会因对整个过程和当事人的情况缺乏了解,使调解工作陷入被动,甚至恶化,并激起当事人对调解者的抵触情绪。
所谓融入真情,就是要带着满腔热情去做工作,既不能敷衍塞责,更不能生冷硬推,这样工作才有动力,才有感召力。调解人员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当事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或是引导当事人之间情感的相互沟通,从而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即法官用真情去感动当事人促成调解。承办法官为当事人着想,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当事人设身处地的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如帮助当事人办低保、参军等,往往能让当事人深受感动,接受法官的调解。 所谓拉近感情,就是不仅自己要定好位,而且要让当事人明白,我们是在为他们做工作,不能把当事人置于法官的对立面。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姬某的女儿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