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时候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事物发展的主要作用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的主要作用: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主要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 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7、事物的质、量、度的概念及其认识度的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认识度的意义:要掌握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

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意识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③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 2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各是什么?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2、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①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

2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①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的间接经验; ②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 2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条件:①必须从实践出发,做的理论联系实际;②需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环节;③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5、真理的客观性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③它们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8、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缺陷是什么?

基本观点:①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精神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社会存在及其构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A、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A、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B、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C、社会革命不否认和排斥社会改良的作用。总之,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准备;(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7

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34、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3、生产方式的作用: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

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45、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的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④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47、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区别: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获得;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

8

的,必然被相对剩余价值取代;③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3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斗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2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3、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成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实践是它们统一的基础。

2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3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认识必然,争取自由。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时候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eo73zf3r9emeo57bi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