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郭苗苗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06期
【摘要】私有财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以扬弃私有财产为线索展开的对私有财产的起源、私有财产的关系、私有财产的本质以及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归宿的探索,构成了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的思想的主要论域。当前,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为正确认识“保护私有财产”和“不搞全面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为辩证看待当前“两制”关系提供实践遵循,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导向。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私有财产; 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1;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6.011
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共同构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主要内容,其中,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是学者们长期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私有财产思想在《手稿》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当下对于这一思想的研究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手稿》中私有财产思想的主要论域
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以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为研究思路,而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出发,并以此作为诘难国民经济学的突破口,对私有财产进行了追问,深刻阐释了私有财产的起源、关系、本质,以及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归宿。
私有财产的起源。私有财产不是固有的、现成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作为“产物”的私有财产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劳动的产品,并不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但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不断积累,富有的私有财产占有者对贫穷的私有财产占有者的雇佣关系也随之出现,这就导致了劳动与资本的分离,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富有的私有财产占有者手中,贫穷的私有财产占有者更加贫穷,最终,他们不但失去了本就不多的私有财产,甚至连自己的劳动也失去了,变成了“外化劳动”。作为“结果”和“必然后果”的私有财产,正是马克思通过分析“外化劳动”而得出的。这里的私有财产就不再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