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一画》论
前 言
石涛的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疑而多变化,擅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和人物。拜师于本月后多次游览黄山,注重户外实地写生,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创作激情。后又师法梅青、王世贞、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龚贤等人,继承又得以创新,其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的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尚意”乃属文人画系统,发展了笔墨技法,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画家简介
石涛出生于1642年,去世于1707年,名叫朱若极。字石涛,对于石涛的出生有两种说法,有的说是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也有的说是在全州,他是明朝朱民皇族的后裔,朱亨嘉的儿子。石涛在我国明清之际是著名的大画家和画论家。 二、石涛“一画”的绘画理念及渊源
石涛的绘画理念主要源于哲学、儒家学说、易经,道家学说、佛学都对他的艺术理论和绘画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石涛在绘画理念的“一画”中都融入了哲学思想。“一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太极阴阳学中,指“无极”、“太极”是一阴一阳的对立与和谐辩证的统一,它是在有方法的法和与没有法的对立与统一。也指天地和万物这种客观世物与“心”自我主观意识的对立统一用于绘画中。“一画”在客观事物、自我的审美对象以及绘画的形象方面去讲“一画”就是“蒙养”与“生活”对立统一,而
—
所谓的“蒙养”就是指事物本身其最内在的东西。即形与神、气与势、笔与墨、心与物、有法与无法、氤氲与资任的对立统一。石涛认为绘画中的方法凭借什么而立,主要是突出自我,便利于“一画”。石涛在晚年编写的《画语录》和《画谱》都有叙述,各有特点,在《画语录》中共18章,而反对传统绘画中的“法”和突出绘画中的“自我”的艺术思想始终都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章节中。可见石涛历经身世与变故,游便名山大川,结交良师益友,精学传统佳作与名迹,对传统明代画家一味的摹古画风及摹古派 以元四家为尊的过分推崇与崇拜的一味守旧模仿的传统给予蔑视与仇恨。因为此时石涛画风无人重视。石涛游历大江南北曾数次登上黄山,道出“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的名言。因此便立于一法,“无法而发,乃为至法”。世上本无法才有了障,当人们熟知了事物的形象与规律,并去追寻,探索,挖掘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于规律并运用与于实践时才有了法,障便不攻自破。石涛提出“一画”之说正是哲学概念中的“本根”,是指“无极”或“太极”,“太极”是阴阳对立辩证法的统一,也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石涛对“一画”认识就是指中国传统中所包含哲学中的阴阳鱼太极图,黑鱼就是阴,白鱼就是阳,其圆形阴阳双鱼所组成的图案就是整个图案所代表的宇宙,双鱼代表着宇宙中每一个事物的整体结构,它们在诞生、发展、变化、轮回中。阴阳双鱼图中,黑鱼的眼睛中融入了白鱼眼睛,而白鱼的眼睛中又出现黑鱼的眼睛,它们是阴阳的对立抗衡、又是非常密切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因此太极有阴有阳组合为太极。石涛在他的绘画美学里的哲学也叫做太极哲学。在“易经”中把阴阳八卦里的“太极”概念加工整理成的产物。这里讲的“太极”也就是“太一”,它是指天和地也就是阴和阳在还未分开时的那种混沌的状态,石涛就把它称为“太朴”了。八卦图案生成后,天地中的道就得以而立,打雷、刮风、
欢迎下载 2
—
降水、生火、火山、沼泽的现象才得以而定。因此才有“太极”到“八卦”这样的衍生原则和理论,这就是所谓的一可以生二,二可以生四,四可以生成八的一直可以延续发展下去的过程。天地造物,神气聚散有合,“一画”之理法中参。《老子》的数理哲学中最突出的一与多(万),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辩证关系“有无相生”来看“一画”。“有”与“无”在绘画中表现在作品上就是“实”与“虚”,“具象”与“抽象”,“形”与“意”,“近”与“远”,“重”与“轻”等体现。因此有“虚实相生”“即白当黑”等说法产生。 三、石涛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修养 (一)早年
石涛4岁时,父亲被抗清明朝政权所杀害,便由内宫一个太监带逃出了宫,为保其性命,便出家当了和尚。在寺院内遇见了喝涛,后来两人关系甚好便云游大江南北。康熙初年到了松江拜盛名禅师旅庵本月为师傅,便住八极游览,便著《生平行》。康熙五年前后到了安徽宣城,敬亭山南广教寺渡过十五年。曾多次拜访诗画界著名人物梅清先生,后来两人互相来往密切。在画法上受梅清影响非常大,石涛去了黄山后回来其画风则巨变,艺术造养突飞猛进,有记载梅清著《石公从黄山来宛,见貽佳画,答一长歌》有论,这给两人今后艺术交流和相互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涛在黄山和半山和尚,梅庚,江注等人住了很长时间,还有新安太守皇冠五等往来寻常。康熙十八年五月,很热石涛就去了怀谢堂避暑,并在那里的清音阁画壁画而吟诗去回忆那些古人,这年的夏天,石涛已经身体觉得不如以前理想了,就作了作品《秋涧岗影图》和《山水清音图》在其他的题诗已经看出石涛虽然深深的热爱着大自然,豪情满怀与诗朋画友互相酬唱,但已经流露出对人生的淡淡哀伤与悲愁。《山水清音图》是石涛早期向中期转变的代表
欢迎下载 3
—
作。在康熙十九年被朋友应邀到南京和喝涛一块去的在这居住了八年,当时著名诗画界人物程邃、张摇星、张僧持、戴本孝、屈大均,以及老师梅清等人也不时常来观望他。康熙二十六年到达扬州,会见了绘画名流孔尚任、查士标、髡残、龚贤等人。 (二)中年
康熙二十三年,石涛42岁时到了扬州,结交了许多绘画界社会名流包括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等人,暂时放弃了功课不再是诵经念佛,而是醉心于绘画和忙于应酬圈内的推举觐见顺治皇帝,想着尽一切机会展现自己的画艺才能,夺得了圈内如本月等人的推举。随着名声大起,看着师傅施俺本月得到了顺治皇帝的接见和重用时,尘世之心日浮,对功名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用和本月的关系,来靠近皇帝得以重用。如刻印一枚“善果月之子,天童之孙原济之章”要抓住一切机会展现自己出人头地。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康熙年间,康熙帝就两次来南巡南京,石涛每次都去热情迎接从而得到了康熙帝赞扬与赏析,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便写诗一首《客广陵平山道上接驾恭纪》二首,落款为“臣僧元济九顿首”又画一副作品《海晏河清图》刻印“臣僧元济”,他已经忘了自己是一个僧人,如此的奉承讨好实为忘掉了列祖列宗社稷世仇过了头。石涛两次接驾的机会与本月和在京期间博尔都疏通促成有关,他给博尔都作了不少画,因而从博尔都家看到了不少的稀世珍品藏画真迹,大开眼界。又得博尔都引见宫中达官显贵结交了名流,认为自己终于可以飞黄腾达了,石涛确实已经忘了自己是朱民王孙的身份。因为清王朝对朱明时残余势力还在警惕。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需要,不得不推荐有盛名节操的画家。石涛的奉承讨好反没有被器重,反而更加遭到污蔑与歧视。主要表现在宫廷组织的重大绘画项目《南巡图》时却没
欢迎下载 4
—
得到招聘的行列,也无人替他说话,这对石涛打击太大了。这才深觉到自己是一个会画画的和尚,在皇帝眼里就连一条丧家狗都不如。实在呆不下去了返回了就南京,此时石涛已经50岁了。就在石涛47岁至52岁时,石涛旅居燕京当时的北京也就是现在的长安,常住约4 年在且憨X、慎庵家。在50岁时石涛的绘画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长卷现在就被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珍藏。这幅长卷成了他中晚期的代表作品。画卷开头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成了“一画”的绘画纲领。在画卷的结尾批评了在当时期的画界那种萎靡不振的一味摹古守旧的画风。有落款白文为“苦瓜和尚”“冰雪前身”“石涛”印。 (三)晚年
康熙三十一年(1629)秋末,石涛回到了南京,决心改头换面,从新做回我自己,彻底清洗一下自己的身心,便脱掉袈裟,不做和尚还俗了,起名便叫“大条子”。为了改变他的王孙身份,于是刻印为“赞之十世孙阿长”署名“大条子若极”其用意也在自称“善果月之子,天章忞制孙”相同,还是不能从凡世红尘的往事中摆脱出来,仍然想着被器重。想炫耀而不能脱俗。八大山人从不炫耀,一直有意回避自己的王孙身份,很少自怜自哀;而石涛害则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也时而自怜自哀;因此自称“零丁老人”,白诗有《十百忞书画录》集。都是身与家国之变得处境,因而四僧都是痛苦的,悲哀的,八大山人一直是向内积淀,最终导致生病发癫;而石涛则是向外施放发泄。此时石涛就在扬州大东门外善了住宅,取名就叫“大条草堂”开始以卖画为生,不在作画为了和达官显贵交往,而是给那些有钱人。此时石涛活的洒脱快活,又不缺诗朋画友,也不缺钱,自称为“坏大笑呼椒洒,好梦缘从恶梦来”。但这是表面现象,其实石涛的内心是无比的痛苦难以言说。摆脱不掉的失落感和不得意,本还可以借助佛学得到精
欢迎下载 5
石涛《一画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