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特别提示:本章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必修2第二、三、四章的区位知识及分析方法! [知识结构]
原理: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 条件、 条件,以及 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 特点,因地制宜调整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 条件、 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 、 和 的统一。
[要点自主学习]
1.范围: 、 、 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 基地、 基地和 生产基地。
一、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 影响 学习方法 气候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 耕作制度: 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湿润、 气候区。 农事活动: 件。 雨热同季。农作物生长容 农作物品种: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易受到 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季节: 的 、 和 等。 地形、①西部高原地势 ,降①是优质 。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 土壤条水较多 ②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 的类型。 件 ②中部和东北部 ③ 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③周围山地环绕 占全国总量的 。 展 ,而山地丘陵地区适④土壤肥沃,广泛分布 、④有利于农业生产。 宜发展 。 黑钙土,土层深厚, 含量高。 社会、①是我国重要的 ①形成 、 ①工业为农业提供 、 经济条②东北地区交通 ,格局 等生产资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件 对外联系方便。 、② 地区经济合作为拉业,如 、 、乳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动本区发展 农业提供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显的优势 了重要机遇 业 的发展 ③人口密度小, 多 ③利于农业经营 ,且利 于 农业和 的发展。 理解: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2.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原理:因地制宜,根据 、 、 、和 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的不同划分。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主要粮(树、畜)种 特殊分布 此外,广大农区的 发展较快, 发展较快,并向 和 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 、比较稳定的 基地
2.商品率:商品率达 以上,其中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 大,有利于推广 ,实现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 是商品化的前提。在 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 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重点记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图4.10)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理解: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 ,造成土地的 ,导致农业 。例如, 和黑土退化严重, 、盐碱化和 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 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 人手,坚持 、 与 、保护相结合,坚持 、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 基地和高水平的 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面向国内 需求市场,围绕 与 以 为核心,多业继续强化 、豆等大增加 两大主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发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题,结合 、 实现“ ”;展求。 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 山区发展 和特方 和 产品配套加工业 向 重以增强 能强化 建设,发展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点 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 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和 工程的顺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 。 利实施,发展 草料型生产向 推进农业向 、 和食性畜牧业 并举的转变 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 基地
[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1.“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2.“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3.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
B.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 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 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
4.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 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
①商品粮基地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④畜牧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 B.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 C.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 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7.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
A.江淮地区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东北平原 读右图,回答8—10题。
8.一般情况下,河流R( )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9.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10.东北地区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主经是由于
A.气候湿润和半湿润 B.有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C.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 D.耕地集中连片
二、综合题
11、读东北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山脉的名称:A____ _ 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写出河流的名称: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 (3)、写出平原的名称: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4)、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同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它们相比,东北地区生产粮食的最大不足是
A.人均耕地少 B.土地贫瘠 C.热量不足 D.水源缺乏 (5)、东北地区成为全国商品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 B.热量充足,复种指数高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12、读中国、美国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⑤是________平原,与该地种植同种农作物的美国农业地域是______(①②③④)
(2)②④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__________,但经营方式各具特点,一般④处是以______________经营,⑤处则以___________经营。
(3)我国已加入WTO,与美国相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相比,⑤区的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4)③为________________带,该农业带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
是:
13、2000年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停止开垦北大荒沼泽地的决赛,这一保护湿地的举措有何意义?
(1)生态学意义:
良好的区位条件 (2)经济学意义: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政治学意义:
参考答案: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 (1979~1990年) 1 2 3 4 5 6 7 8 9 1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 0 (1990年以后) C B C D D C B D B D 11、(1)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2)辽河 松花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3)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4)C (5)D
12、(1)三江 ① (2)商品谷物农业 家庭农场 国营农场 (3)劳动力廉价 土地租金低(4)乳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畜 13、(1)沼泽湿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要组成部分,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地,能调节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气候,保护
环境,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等的栖息地。(2)沼泽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3)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知识结构] 外 对外开放区的前沿 内 域 工 城市 业化化工业化与城快速 与市化的推进 推城进 市化 问题与对 策
[要点自主学习]
原理: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与 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要动力。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 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 。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具体表现 影响 珠江国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发达国家的 和三角际和地区的 整: 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洲地国 ⑴ 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所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区工内调整 占比重不断上升; 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业化背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 产业所占了契机。 和城景 比重不断下降, 、 产业所市化占比重不断上升。 水平国家的 改革开放以后,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迅速政策 放的前沿,给予许多 , 区吸引外资。 提高 原因 有良好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 ,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利的 靠近 。本区得以发挥 、港澳贸易渠道,大量 ,的条件 地价低廉的优势 参与广泛的 。 地 理全国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条的 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展。 件 之一 面关系,通过 、 、引资,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 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 薄弱② 贫① 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乏 大)② 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 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 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 、 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 调整时期 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 如 加工工厂等 如 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 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的 相对较低 影响 ①带来的 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 迅速扩大。两方依靠 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四、问题与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 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问题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1.产业结构调整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市为基地,发展 、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和人钢铁、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 (图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 转变 为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 的阻隔, 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 的动力正在减弱。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城市 、 与管理严重滞后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 与②城市 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合作,构建以 、 、 为核心少 ,城市 下降。 的 城市群。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教育和 等一系列问题,“ ”的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现象普遍。 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 ,加强了 、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 的治理。 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 中心之一;(2)水污备案手续,依法签订 ,对私招滥雇的企染严重,“ ”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 ,保障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 下外来员工的 。 降;(5) 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是在于 A、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D、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