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设计实例与评析
一、 中班打击乐《池塘音乐会》(图形总谱与动作总谱的综合) 活动目标: 1、在熟练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学习跟随乐曲进行打击乐器演奏。进一步感受A段优美,B段跳跃、活泼的音乐性质,表现乐曲团圆、安详的气氛。 2、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根据音乐的结构、性质、图谱的变化,设计出打击乐配器方案。 3、学习看指挥演奏,并注意倾听和控制自己奏出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能比较熟练地随录音音乐做集体表演动作。 2、值日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排好位置并安置好乐器。(建议排成满天星形,乐器分配如下图: 蛙鸣筒 碰铃 铃鼓 串铃 分析评价: 要使幼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图谱带领幼儿复习在第一层次中创编出的表演动作。教师指示语:“小青蛙在池塘开音乐会了,,小萤火虫纷纷赶来伴舞。” 2、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练习上述动作。(如左边两排幼儿做萤火虫光的动作,右边两排幼儿做荷花开放的动作,中间前几排的幼儿做青蛙跳的动作,中间后几排的幼儿模仿青蛙唱歌) 3、幼儿一边观看教师做的随乐动作,一边用拍手的方式将随乐动作的整个节奏型抽取出来。 4、教师出示乐器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重点引导幼儿探索铃鼓的敲击方法。教师指示语:“如果用铃鼓表示荷叶,用手指敲击‘荷叶’表示小青蛙在荷叶上跳舞,可以怎么做呢?”(左手持铃鼓放在腰间,鼓面朝上,右手手指敲击鼓面) 5、看教师指挥,分声部徒手练习。 一般情况下,教师应该首先用自己哼唱的曲调来跟随幼儿的速度,即教师用眼睛看着幼儿,凋整自己的哼唱速度直至幼儿的动作显示出比较自如的状态为止;待幼儿的演奏逐步熟练后,教师应及时改换成弹琴伴奏,并稍稍加快速度以使幼儿对练习产生新的欲望;待幼儿相当熟练时,教师还应将伴奏改换成录音播放的乐队的音响,这时速度可能会更快一点,教师应事先向幼儿说明,并激发幼儿挑战新情境的信心,而且乐队演奏的音响比较丰富,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演奏的热情。 这就需要幼儿能熟练地操作乐 6、教师要求幼儿轻轻地拿出乐器,看指挥分声部合奏。 7、自由选择,交换乐器演奏。 8、幼儿自己收放乐器、整理场地。 器,也能敏锐地感知音乐。旨在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艺术性地表现音乐的能力。 设
计配器方案的过程实质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现学习,也
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设计实例与评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