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学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基二〔2014〕4号)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先行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目前,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预计 2016年11 月颁布新课标,2017 年高中就要使用新教材。
这次课改的基点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就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既要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意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以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整合相关内容,开展“综合性”教学 教育资料
.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同于单一学科课程,也不同于学科综合课程,而是以培育思想政治素养为主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多学科原理和方法。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学科知识的完备,而是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这种独特的“综合性”课程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的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表征,为其他国家课程设置所无法类比。因此,实施本课程,宜采取“综合性”教学,既强调学习内容的跨学科,又强调问题指向的复杂,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具体说,就是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知识,以综合性的思想政治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 整合相关内容,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应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说,就是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围绕有关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他们的知识整合(迁移)能力。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或现象、事物等出发,纵横联系、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内容比较,把相关知识构建成网,以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在传授书本知识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把生动活泼的现实材料引进课堂,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了解、认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
教育资料
.
文化等社会现象时,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可以从哲学的视角,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系统与要素的关系,阐述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民族间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会妨碍民族团结;可以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在不同民族间因人口流动而带来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差异,在就业、社交、治安、居住、教育、交通等方面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也会妨碍民族团结。综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坚持民族平等、统筹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妥善处理具体问题上的矛盾、坚决反对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族团结。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坚持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案”为“学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表等书面或口头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体系中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示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例如,在上“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及
教育资料
.
其重点难点,并教给学生自学教材的方法,然后给学生时间自学教材。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既有泛读,又有精读,还有带着教师提供的重点难点等问题研读。一定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成果交流,用具体事例或学生自己的语言来阐释: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无限性。在此基础上,或者学生会生成或者教师可以提出:①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有几个正确的认识?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往前跨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那么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到底在哪里?③追求真理有一个过程,那么人们需要具有怎么样的品质才能求得真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讲解。最后,教师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总结,指出其逻辑关系,并布置恰当的作业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围绕争议问题,开展“ 活动性”教学 本次课程方案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这就为把理论知识的“讲授性”教学塑造成“活动性”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动力。因此,实施本课程,应采取“活动性”教学,一方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活动来实施,另一方面使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同时使有关“活动”的测评可操作(成为可能),力求“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具体说,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争议问题(简称“议题”)开展辨析性活动,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这种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将贯穿教学全程,包括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从而使“活动”成为承载知识内容的基本方式。
(一) 选择争议问题
教育资料
.
所谓争议问题,即“辨析性”“两难性”等问题,就是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或是关键、重要之点。这些问题主要是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重难点,如“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问题,在法治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具体途径上,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论。
所选“议题”应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标准,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或无法探究。“议题”的选定应依据课程标准,紧扣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的“议题”,也可以自主开发适时合用的“议题”。例如,文化现象是复杂的,关于“打麻将”就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打麻将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广受人们欢迎的娱乐方式,它有利于在消遣的过程中联络感情,愉悦心情,涵养性情,应该受到保护。一种观点认为打麻将是落后文化。它不仅诱使人们把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而且已经成为众多赌徒采用的赌博方式,应该予以抵制。这样的“议题”就比较恰当,大家都有话好说。
(二)开展“ 活动性”教学
在组织“活动性”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按照不同“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 4~6 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
然后小组学生自选议题,并就这一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研讨的成果在全班展示,接受同学或教师的评判。在此过程中,教师创设“争议性”情境,并巡回指导,适时质疑解惑、点拨引导、点评鼓励。
在“争议性”情境中需要正确引导讨论。一是把握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关注过程,是相对于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而不意味着只讲过程、不问结果。有的讨论
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