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红林悟道《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衹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子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爱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到。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10.3.31抄完《金刚经》)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红林悟道-金刚经》最后一品,临近中秋佳节以此宋词作为开品语。这首词道尽了人世间的各种不如意与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就是生活,此事至古难全。其实,明月恒常有,何须问青天。是乌云遮住了明月,不是明月有阴晴,是地球遮住了阳光,不是明月有圆缺,整首词与月无关,是心有为。

人类的情感是如些的丰富,总能将世间事物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以此来表达此时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这样,一切的不完美,造就了一切的不如意,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没有悲欢离合,月没有阴晴圆缺,世界将会怎么?这样的假设,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在电影《黑客帝国》中展显过,在一个机器虚拟的没有悲欢离合的世界里,人类最后结果就是死亡,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悲欢离合是人精神意识的需要还是人类机体存在的需要,不管怎么样,悲欢离合是现实存在的。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就像生与死一样,是生命形式的两种状态,是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状态。如果我们处在悲与欢的中间,离与合的中间,那就是不悲不欢不离不合,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其实,这是没有状态的状态,因为在中间,不左不右,世间所有的力量在这一刻要么消失要么达到了极至的平衡。这种状态就是无为,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不生不灭,无因无缘。但,现实证明这样的状态,人们向往却不真想去过,因为我们心中还有欲望与贪婪,还有傲慢与偏见,无为的状态,是平衡的状态,是无争是自然,也就是“空”的境界。

人类社会几千年,伴随我们的就是自然的生死离别,花开花落,还有我们的悲欢离合的情感与阴晴圆缺的感慨。我不知道这样的思想意识是先天本有的,还是人类有了意识后受自然现象的影响,渐渐有了这样的情感。是受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还是受“住相”心理的影响,

总之,世人总感觉人类就在生与死两者之间轮回,有生有死,总也逃脱不了生死的宿命,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物种都是这样。这就难免不让人产生“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就人类社会而言,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体,所以“有为”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主题,也是“有为”造就了世间的一切痛苦。有为,是违背自然的行为,是违背规律的行为。有为,意味着有所作为,就是改变现状,而事物发展是随时间的前进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的改变现状,就是改变事物发展的时空环境,这其实是破坏事物发展应有的结果。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现象,法者事物也。因从何来,缘从何起,皆为人心住相也;为何而合,为可而生,皆为妄念也。“有为”,是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是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

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不生不灭者,则称为无为法。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佛法着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佛法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家之分析,说明性空、唯心之理。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有为法乃无常之法,于每一刹那皆在转变、迁移,故又称有为转变。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物质属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有为,就要对自然存在的事物的进行研究了解,才能制订所谓的改造计划,但是,我们通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过程了解的东西是真实的吗,首先,事物是随时在变化着,前一刻的了解并不代表这一刻的事物,其次,人体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前一刻的受想行识的结果并不是这一刻的受想行识的结果,本体与客体都在随时间而变化着,所以“有为”其实是妄为。

有为,“有”的起因在于心住世间诸相,在于能得所得之念,有为,是以自为中心的思想,是自以为是的表现,这是佛法所不能允许的事,是有违原则的。有为法须借因果之关系才能成立,即凡有为之法,必定会引生其果,故有为又称有果。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四相,实际上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 有为之举为万害之始。湿地本是江河湖泊的净化器,可有人认为在这里开发房地产定是宜居之地,结果是湿地遭到破坏,湖水变质发臭,宜居之地变成了废墟,这就是“有为”的害处。因,就是利益熏心,果就是生态造到破坏。有因就有果,这是必然,果是由因产生,这不是自然。人类社会发展中,这样的因果太多,代价太大,后果太严重。无为,则无因无果,自然而然,无始无终,如环而为。无为,顺势而为,势为自然,为规律。强行有为之事,必是心住事相,妄念驱使,则身心陷入欲望之海,苦不堪言。

佛法终是要普度众生,所以一切佛法佛经佛事的出发点与着眼点还是众生,脱离了众生,佛法无义佛事无根。佛祖如来讲到这里,已是理至极点,但终不忘度化众生之根本,道再高深,理再极致,为的是让众生开悟,所以在《金刚经》最后一品,佛祖如来依然以最接地气最容易让世人接受的方法讲经说法,是什么方法呢?就是福慧双较,以世人最为关心与痴迷的福德之心愿来引导修行者。

佛祖如来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若有人以充满无量央数的世界七宝,行布施得福固多。若复有善男信女,发广普济之心,受持经偈,不但自己见性,还要为人演说,使人见性,则此

出世之福,比前福更胜多多矣。当如何为人演说?要不著相,不动心。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凡世间,有所作为之法,现灭不常,如同梦境,如同幻缘,如同浮泡,如同虚影,如朝露即干。如电光忽过。凡属有为,应作此六观也。”

佛祖如来第九次用福慧相较来阐明法施得福比财施得福多得多,多到无量。福慧相较我们多次讲过,在这里不再多说,只想告诉大家,佛祖如来真是不易呀。昨天我儿炜博开学,开家长会时班主任不厌其烦告诉家长要不厌其烦告诉孩子不要甩铅笔玩,因为会伤着别的同学。这件事,班主任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强调,这就是苦口婆心。师者良心呀,传道第一授业第二解惑第三。

人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种,很容易受到身边事物的影响,就算是很有主见,主见意识很强的人,也是因为外因的影响产生了主见,其实这样的主见也是四见之见,并非真正的主见,只是名叫主见而已。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从那时起“感觉”就开始主宰我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让我们产生自己的主见。事物的属性首先影响我们,随之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表象,再通过大脑的加工与所谓的实践,就成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一个认知过程,人类诞生以来,这种过程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到现在还没有另一种形式的认知过程来代替。可见,人是多么的难以改变,佛不厌其烦的福慧相较就是这个原因。 真正的主见,是本我的本性中先天具有的本能,不是外界因素的总结与归纳。在本性面前,一切所谓的主见与一切妄念因果都是多余的。当你置身于事物外时,你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与真实。但是,我们逃脱不了自身的存在的环境,也就摆脱不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为什么会受外界的影响呢?就不保持独立性吗?结果是不能,因为世人心住诸相,无法具有独立性,欲望与贪婪让世人失去了独立的基础。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种植,就已经对外界事物尤其是“农耕食物”产生了依赖。这种文明,是进步还是退步,不好界定,反正是人类的生存能力越来越低下,如果没有“农耕食物”人类就会消失,因为退回到食物采集的可能性很小。 “农耕文明”是人类最重要的“有为”之举,起因是为了获得稳定更多的食物,结果就是人类越来越依赖这种行为。当人类的温饱问题解决完后,最严重的问题来了就是人类数量的极巨增加,这就导致了原有的食物不够了,“争夺”食物应该是人类战争最基础的原因。这时,人类才发现获得更多的食物既是一种生存保障,更是一种发展壮大的基础,所以“得到更多食物”就是欲望与贪婪的开始。也许,真的只有做到清净无为,才能好好修行。世俗之事,已经让我们没有办法清净下来,更不要谈什么无为了。我们整天为了柴米油盐、住房读书医疗、名利金钱,忙前忙后,那有心思清净呀,孩子上学有一丝上好学校的希望就要尽百分百的希望,是我们的欲望重了吗,为了孩子好错了吗,还是社会的教育不平衡造就了这样的局面。有为,是人类的祸根。

还好,无为的思想一直在拯救着人类。所以才有《金刚经》的存世与传扬,才会有为世人演说得福无量之说,应该如何向世人演说呢,佛祖如来告诉我们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心如明镜,故曰如如不动,经之结穴也。不取于相,万法皆空,如如不动,即圆融自在也。万法归于真性也。如如不动,即两仪四象之归于太极也。

如如不动,是一种什么状态?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从反方向中寻找答案,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动,为什么做不到如如不动。首先“动”是心动,其次我们心动的原因是喜欢、是想占有,喜欢来自自以为是(符合自己心意),占有来自于欲望与贪婪。而这一切是心住世间诸相产生的,所以佛祖如来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不取于相是如如不动的前提和基础。

达到如如不动,心已经是在不住于相的境界中。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着。不取于相,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心的平静状态,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如如不动,心中自然会有此种心态: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

为什么与人演说,要如如不动呢?佛祖如来告诉须菩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我们在前面解释过就是人为之事。梦幻,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疑梦,怕人人顛倒起也。泡影,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无实也。露,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为倏起灭也。六观,梦、幻、泡、影、露、电,六者,谓之六观。六观皆假,则真观显露,真观难何,即如如不动,先天三觉之真空实相也。这里佛祖如来已经对“有为法”说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世人抛弃“有为”的思想,进入无为的境界。说明白一点,就是做事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理,切不可自以为是。

如如不动,是宇宙间无为大法的状态,是真理、规律的状态。无为大法,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他平等的对待一切,无因无缘。与人演说大法,也必须持此种状态,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一切听经者,无任何自见。每一个听经者每一位众生,都是平等的,不因其个人的原因,不因其自己的见识而对众生有区别对待之心。讲经之心就是爱心,而爱心是无区别的无差别的。如如不动,既是佛法的状态,也是对修行者的要求,更是对讲经者的要求与讲经标准的设定。不住相,则不动。话讲起来轻松,道理也听起来明白,就是不知道何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怎样才能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要修行,离相修行。这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又是一个很微观的准则。宏观,在于将人类放在自然界(宇宙)中思考问题,和合共生。微观,在于将个人放在内心中思考问题,返观内照。宏观中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只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与其它物种是平等的。微观中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其实就是宇宙,是能量的中心。心动,不如行动,祸众之语。

佛祖如来反复大讲般若之法,说经已毕,阿难记说此经圆满,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诸居士,女僧,善男信女,及天龙八部,并阿修罗首鬼神等 ,莫不听经感化,不惊不怖,皆大欢喜,信受其言,奉行其教。上品佛祖如来已畅言人空法空,佛又恐怕后世人,疑人法即空,持经何益?故篇终,又极言此第九次福慧双较。因为著相获福,受享有时,况又因享福而作业者,惟出世之福,无遗无漏,受享无穷。虽是较量劝说,然为提醒世人,持经为胜,叮咛反复,欲人净信,实护念咐嘱的一片慈心也。

品名设定为法身非相,应化非真。前文说人法皆空,既是人法皆空,持经何益?所以篇终归结,仍重在受持读诵,终不悟法身非相之理。空生虽悟法身全体,又疑法身无言说,既是法身无言说,何以如来现有言说也。如来既有言说,岂不是有相有说也。反复不悟者,皆因不解化身佛能说如如法也。何谓化身非应?法身是常住法,随众生心所感应,隐佛身。何谓应身非化,应地前机所现佛身,非五趣之所摄也。何谓亦应亦化,声闻所见相,是修成身,属忽有之身也。何谓非应非化,法报二身,既不属应,亦不属化也。今云应化非真身,是说法身无言说相,借化身而说也。以如如身,说如如法,不取于相,而无相无不相也。三身一体,一体三身,至此方真是般若无上之法,法身如如不动之体。

一切都在变化,因此一切都不真实,这就是“应化非真”。佛最后念四句偈语,是对《金刚经》义理的概括总结。总之一切“有为法”即一切红尘万象,如梦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闪电,都是转瞬即逝,也就是标明所谓“应化非真”,一切都是变化不居的,是不真实的。你懂得了

这一点,你就看开了,你也就觉悟了,你就要修行,要向众生讲解这个道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等所迷惑纠缠,你就不是一个心心念念只想到自己的自私的人和可怜的人,而是一个菩萨,一个佛了。

菩萨和佛并不是神,而是每一个觉悟了的人。所以对佛的庄严身相也要破除,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树下诞生佛和须菩提通过对话讲解《金刚经》的方法是旋立旋破,讲究“扫除”,从各个角度打破人的执著心,阐明万法皆空。但他们同时强调不能因此执著于“空”和“无”,因为执著于空和无就使空和无成了一种新的“有”,这就著了“空相”,仍然不能解脱,也就是说,“有为法”不能执著,“无为法”也不能执著。所以经文中也有不少对“无为法”的破除,所谓不住“非相”,不住“断灭相”。这就是所谓不沉迷于顽空,不堕沉于偏枯,不落两边。这样,佛教特别是其中的禅宗,既说万法皆空,但又并不完全否定现实,说万法都是变动不居的,但万法还是存在的,因此又强调要获得觉悟不能离开现实的一切琐细事故,说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说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悟了道理后要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就地球而言,自然界中只有“人”是制造食物吃,其它物种都是寻找食物吃。自然界中只有“人”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其它物种都是基因记载。自然界中只有“人“出生后必须由人抚养,其它物种生下来就有本能的生存能力。生命形态越高的物种,受外界影响越大,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越强,这也许是人类心住世间诸相的缘故。生命的形态,决定了人类的思维。 写此感悟,也是住相之为,妄念丛生。连佛祖如来都于法无得无说,何况凡人一个,这一点我很明白。将法之感悟成语就已经是自以为是了,何况是成文。但,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你我无法改变,这是时间的约束力,是引力作用下的先后之道。所以,对别人的“评语”我也中当做住相之为,不以理之。无为,应是人类最高的处世思想与准则,但悟到何为“无”又是一件极难之事,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让世人离“无为”越来越远,工业产品与信息商品都影响着人类的思考,我们自认为离“神”越来越远,已经脱离了“愚昧与野蛮”,其实,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神”,就是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掌控一切,孰不知这是一条不归路。

有人告诉我说,曾经一位得道高僧悟道后将自己的感悟之文都毁之一炬,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烧了,是心魔在作怪,不烧也是心魔在做怪,你就把它放在一边,全当不曾发生,实事也是,成文之后的你与成文之前的你、成文之时的你,都不是同一个你,只有现在当下的你才是你,所以当下的你又何必为成文之时的你操心呢?这就是顺其自然。

当下的我们其实并没有活中当下,而是活在过去与将来。人类制造食物的举动(食物培植时代的开始),是有为之为,就注定了我们要活在过去与将来,为过去的忧愁努力工作,为将来的担忧和计划努力工作,从来没有为当下的自己生活过,这就是悲惨的世界。如何脱离这样的世界,看来真的只有无知无欲才能办到,但这样的人在世人眼中是“疯子、神经病”,而这样的人是不能影响世人的。

所以,对于看到《红林悟道-金刚经》的读者来说,合者用,不合则弃,如同明镜照物一样,来则显,去则空,切不可照物变物,物走为物。戴着有色的眼镜却说别人的文字是一种颜色,这本身是不对的。眼睛是用来寻找光明与欣赏美的,不是用来辨别是非的,世间本无对错,何需你去辨别。双手是用来为生存而创造条件的,不是用来破坏的,你以为安全了,其实更危险。头脑是为了智慧,不是为了享受。

红林悟道《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 图文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衹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子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爱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到。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8ltj912th97tl37kuug5o77k30e1i00qr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