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黑木耳栽培实验方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小组实验方案: 组长:曹园

成员:叶承红、杜泽虎、曹园、黄志健、刘帅、沈毛毛

黑木耳栽培技术实验方案

(一)黑木耳简介

黑木耳是一种质优味美的胶质食用菌和药用菌。黑木耳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远比一般蔬菜和水果高。且含有人类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的含量是米、面、蔬菜的十倍,比肉类高3—6倍。铁质的含量比肉类高100倍。钙的含量是肉类的30—70倍,磷的含量也比鸡蛋、肉类高,是番茄、马铃薯的4—7倍。黑木耳代料栽培是利用木屑、玉米蕊、稻草作原料,用玻璃瓶、塑料袋等容器栽培黑木耳。代料栽培资源丰富,产量高,周期短,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栽培方法。黑木耳在植物分类中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异隔担子菌亚纲,银耳目,黑木耳科,黑木耳属。在自然界中,黑木耳侧生于枯木上,它是由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三部分组成。

(二)黑木耳菌种制备

黑木耳菌种制作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制作三个程序。 一、母种的分离和培养:

1. 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配制成试管斜面,经常规灭菌,即可使用。 2. 母种分离和培养:分离方法有孢子分离法、耳木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可获得菌种。

(1)孢子分离法:这种方法获得的菌种变异较大,适合于育种采用。分离方法参考条目

22。在28摄氏度下培养。

(2)耳木分离法:成功率高,种性较稳定,生产中多用此法。分离方法参考条目22。在

28摄氏度下培养。 (3)组织分离法:选片大、肉厚、成丛生长的鲜耳或当年生长经晒干的干耳再经清水泡胀,

洗净,进行无菌操作分离。分离方法参考条目22。在28摄氏度下培养。

分离得到的母种必须经过转管纯化,质量评定,出耳试验,才能作进一步扩大生产。

二、原种制作:培养基配方:木屑55%,麸皮40%,蔗糖1%,石膏粉1%,水65%,酸碱度6。

把各种培养料拌匀,调至适当水分,装瓶,灭菌。灭菌后待瓶温降至30摄氏度送入接种室,无菌操作,接入母种块。在28摄氏度下培养。

(三)黑木耳生长发育条件

黑木耳的生长发育条件包括营养、温度、水分、空气、光线和适宜的酸碱度。

一、营养:木耳的营养来源完全依靠菌丝从基质中吸取。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能不断地分泌各种酶。通过酶的作用把培养料中的复杂物质分解为木耳菌丝容易吸收的物质。木耳是一种腐生真菌,它的营养来源是依靠有机物质,即从死亡树木的韧皮部、木质部中分解和吸收,各种现成的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和无机盐,从而得到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再生能力强的树种在刚砍伐时,组织尚未死亡,有机物质也就不能被黑木耳菌丝分解,黑木耳菌丝也就不能繁殖。 在采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蕊、豆秸杆、稻草等作培养料时,常常要加米糠或麸皮,增加氮源泉和维生素,以利菌丝体的生长繁殖,适合木耳生长发育的碳氮比是20:1。

二、温度:品种不同对湿度要求也不同。如“沪耳一号”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要求低些,“沪耳二号”却要求高些。同一品种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不同地区的菌种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了解和掌握黑木耳各阶段温度要求,是人工栽培管理的依据。

1、黑木耳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在22—23℃时黑木耳孢子萌发最快,在4℃以下和30℃以上不产生孢子。

2、黑木耳菌丝生长对温度的要求:菌丝生长对温度适应性很强。在5—35℃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是20—28℃。在零下40℃的低温时菌丝仍能保持生命力。但难以忍受36℃以上的高温。

3、黑木耳子实体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子实体的发生范围大约为15—32℃,最适的温度是15—22℃。子实体的形成温度与地区有关,一般南方的品种比北方的要高5℃左右。在黑木耳的生长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大,菌丝生长健壮,子实体大,耳片厚,温度偏高时,菌丝虽然生长快,但生力弱,子实体颜色较淡,质量较差。

三、水分:黑木耳对空气相对湿度和基质中水分的含量有一定的要求。人工配制培养基水分含量以60—65%为宜,黑木耳的菌丝体在生长中要求木材的含水量约40%左右。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70%。在子实体形成期对空气的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要求达90%以上,如果低于70%,子实体不易形成。子实体生长时需要吸收大量水分,所以每天要喷几次水。菌丝耐旱力很强,在段木栽培时如百日不下雨,菌丝也不会死亡。在黑木耳人工栽培中,干干湿湿的水分管理是符合黑木耳生长发育要求。

四、空气:黑木耳是好气性腐生菌,在代谢过程中吸收氧气而排出二氧化碳。露天栽培时一般可不考虑黑木耳对空气的要求,但在室内栽培和培养菌丝时,应注意通气和避免培养基水分含量过多而排挤空气造成生长不良。

五、光线:黑木耳菌丝需要在黑暗或和微弱光线环境中生长。但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又不能形成子实体。若光线不足,子实体发育不正常。在400烛光的条件下,子实体能正常生长。

六、酸碱度:菌丝生长的ph最适范围是5—6.5。一般配制木屑培养基时常加1%的硫酸钙或碳酸钙能自动调节PH至微酸性。

(四)培养基与栽培袋制备

一、PDA培养基

马铃薯100g,葡萄糖(或蔗糖)10g,琼脂7.5-10g,自来水500ml,自然PH。

制法:马铃薯去皮后,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min,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4

o

层纱布过滤,再加糖和琼脂,加热融化后再补足水分至1000ml,121C下灭菌20min。

三级培养基 二、栽培袋制备

1、配方:木屑(阔叶树)55%、麸皮(或米糠)40%、石灰粉1%、蔗糖1%、黄豆粉3% 2、调料:将以上培养料按比例称好,拌匀,加水翻拌,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5%左右(手握培养料,有水纹渗出而不下滴),然后将料堆积起来,闷30~60分钟,使料吃透糖水,立即装袋。

3、装袋:选用厚度在5微米左右,袋大小约17厘米x 33厘米的底部为方形的塑料袋。装袋时,将已拌好的料装入袋,边装边在平滑处用力振动,使培养料密实,并上下松紧一致,这时培养料的高度约为袋高的3/5,中间打个孔,用干纱布擦去袋上部的残留培养料,加上塑料颈套把塑料袋口向下翻,用橡皮筋扎紧,形状像玻璃瓶口一样,塞好棉塞。

4、灭菌:装好的栽培袋放在高压灭菌锅里灭菌,在15公斤/厘米2的压力下保持1.5~2小时,待压力表降到零时,将袋子趁热取出,立即放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若用常压灭菌灶灭菌,保持6~8小时,待袋温下降到30℃时,或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30~40分钟,进行接种箱或接种室空间消毒.

5、接种:待袋中料温降至30℃以下时,就可进行接种。接种要做到无菌操作,菌袋接种程序为:将冷却的菌袋放入接种箱内;栽培种瓶外壁用75%酒精擦拭 消毒后也放入接种箱内,然后用每立方米5克高锰酸钾,10毫升甲醛熏0.5~1小时。接种时点燃酒精灯,用灭菌的镊子将栽培种弄碎,在点燃酒精灯的无菌区内,使瓶口对着袋口,将菌种均匀地撒在袋内料表面上,形成一薄层。接种时要注意,连续接种不要时间太长,接种量要多些。

6、菌丝培养:培养前期,即接种后15天内,培养室的温度适当低些,保持在20℃~22℃,中期,即接种15天后将温度升高到25℃左右,后期,当菌丝快发满,即培养将结束的10天内,再把温度降至18℃~22℃。培养室的湿度一般保持在55%~65%之间。黑木耳在菌丝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线,使室内光线接近黑暗。培养室每天要通风20~30分钟。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黑木耳菌丝正常的代谢作用。后期,更要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培养室内四周撒一些生石灰,使成碱性环境,减少霉菌繁殖的机会。不宜多翻动,在检查杂菌时,一定要轻拿轻放,发现杂菌应及时取出,另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继续观察。若污染程度比较轻,可用甲醛药液注射到杂菌处,并用小块胶布把针眼贴着,可控制杂菌继续蔓延。

7、仪器或其他用具:黑木耳菌种、台秤、聚丙烯塑料袋、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 5.5—9.0)、记号笔、绳子、培养箱等。

(五)出耳管理

一、开洞后的菌袋,可平放在栽培室的菌床架上,也可以悬挂在苗床架上或林下树枝上,也可以放在铺湿沙的地面上,随即创造黑木耳形成子实体原基的条件。首先要增加栽培环境的相对湿度达90%~95%,室温尽可能控制在20℃~25℃,良好的通风和较强的散射光照也是黑木耳原基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开洞处菌丝体能得到较充足光线、空气和湿度,有效地促进了此处子实体的形成。

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条件下,一股开洞7~12天,肉眼能看到洞口有许多小黑点产生;并逐渐长大,连成一朵耳芽)。这时需要更多的水分,15℃~25℃的温度,较强的散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如果遇见连阴雨天气,可把已形成耳芽的栽培袋挂在露天下,温、湿、光、空气都能充分满足,耳芽发育更快。这时,如果在耳基部或幼小耳片上发现有绿霉菌和橘红色链孢霉污染,可将菌袋在水龙头下,小心放水冲洗掉杂菌,但且勿把子实体冲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耳芽形成后大约10~15天,耳片平展,子实体成熟,即可采收。

(六)采收

当木耳长至7-8层熟时就要及时采摘。小孔木耳长至3-4公分时即可采,孔合适时木耳一碰就掉,不用割根、撕片,晴天一天即可晒干。

(七)晾晒与储存

晾晒:菌农晾晒木耳时,水菜要根朝下,片朝上,定型后再翻动,大朵要分成片,摆开晾晒,不要叠放,只有型好才能价高。小孔木耳的晾晒与大朵略有不同,木耳采收后先在晾晒架上薄薄地摊上一层,当耳片略干,而耳根未干时,在将其摊厚晾晒,这样晒出的小孔单片木耳易成碗状,形好。木耳晒干后要捡出杂质,分级装袋,妥善保管,注意防潮、防虫、常检查,防止霉变、虫蛀。

储存:晒干后的木耳应该置于避光、清洁、阴凉、干燥、无异味处储存,注意防霉、防虫、防鼠。

(八)杂菌与病虫害防治

在黑木耳生产过程中常常有杂菌和病虫害发生影响生产和黑木耳质量,特别是在高温和适宜温度季节,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是黑木耳栽培中的大敌,因而,防治病虫害工作十分重要,应予重视并作好防治的工作。

一、常见杂菌及防治措施

黑木耳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杂菌的侵染,常见杂菌有: 1、绿霉

症状: 菌袋、菌种瓶、段木接种孔周围及子实体受绿霉菌感染后,初期在培养料段木或子实体上长白色纤细的菌丝,几天之后,便可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或成熟后,菌落变为绿色,粉状。

病原: 常见的绿霉菌有绿色木霉菌,康氏木霉菌,木素木霉菌等,属半知菌亚门,丝孔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该病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白色、纤细,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长出与菌丝无显著区别,分生孢子小梗着生形式不一,瓶梗式小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常常聚生成团,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与霉菌的分生孢子相近。

发生: 绿色木霉菌广泛存于自然界的各种有机物质上和土壤中,空气中也到处漂浮有绿色木霉病菌的分生孢子。

代料栽培黑木耳,各种机会都有可能将抱子带入木屑、棉子壳、稻草等培养料和生长弱的子实体上形成菌落。采耳后的耳根很容易受绿霉菌的感染。该菌适宜于高温、高湿和培养料偏酸性的条件下发生,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湿度为95%左右,酸碱度为pH3.5~6.0。主要靠分生雹孢子借助空气传播。

防治: (1).保持耳场、耳房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2).耳房、耳场必须通风良好,排水便利。 (3).出耳后每三天喷1次1%石灰水,有良好的防霉作用。 (4).若绿霉菌发生在培养料的表面,尚未深入料内时,用pH10的石灰水擦洗患处,可控制绿霉菌的生长。

2、木霉

症状:木霉污染,初期菌丝为白色,后逐渐产生绿色孢子而变成浅绿色,进而成为深绿色。木霉主要发生在菌种瓶(袋)未萌发的料内和没有彻底清除的耳基上,若不及时处理,扩大蔓延很快,病区木耳菌丝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培养基灭菌要彻底,菌袋出耳期间发生木霉,可先将菌袋置于阳光下晾晒1~2天,再用0.2%或0.1%高锰酸钾或0.2%多菌灵溶液喷洒消毒。

3、毛霉生根霉

症状:初期为浅白色在25~35℃条件下,其菌丝及假根长入培养基后向上伸出较长的孢子柄,顶端为黑色孢子襄。

危害:是隔绝氧气,争夺养分和水,分泌毒素,影响黑木耳菌丝的生长。 防治措施:参照木霉防治措施。 4、链孢霉

症状:初期菌丝浅白色,菌丝生长速度极快,前期易在袋内产生浅黄色积水,并在袋口或塑料袋破裂处形成白色块状原基,成熟后变为桔红色粉状孢子。

危害:是与黑木耳菌丝争夺营养。多在生产木耳菌袋时发生,对菌袋生产威胁很大。 防治措施:黑木耳菌袋生产,尽可避开高温季节,在接种方法上宜采用套袋法,避免菌袋间互相污染。发现链孢霉应及时捡出。并在其场地喷打0.2%多菌灵或漂白粉溶液。

二、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代料栽培黑木耳害虫的危害较少,在菌种生产和栽培室常见到的害虫有:

1、线虫 线虫是一种无色的小蠕虫,体形很小,仅1毫米左右,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危害木耳菌丝,使培养料产生一种暗色潮湿没有木耳菌丝的病区,常产生刺激性的气味。用甲基臭熏蒸可以杀死线虫,浓度为每小时600毫克/升。

2、跳虫 跳虫是一种弹尾目的昆虫,看起来好象烟灰一样,又叫烟灰虫。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紫跳虫,跳虫体长2—3毫米,全身紫黑色。主要危害子实体。如栽培养室发生跳虫,可喷0.1%的鱼藤精或除虫菊脂(1:500~2000)。

3、伪步行虫 伪步行虫俗名壳子虫,成虫椭圆形,体表有黑斑或红斑,具光泽,长约1厘米。其幼虫称鱼儿虫,体长约2厘米,形状如小鱼,颜色如小虾,是危害木耳的主要害虫,大量发生时,危害相当严重。成虫啮食耳片外层,幼虫危害耳片耳根,或钻入接种穴内至食耳芽,被害的耳根不再结耳。入库的干耳回潮后,仍可受到危害。幼虫排粪量大,呈黑褐色线条状。成虫寿命长,白天藏匿在栽培场所的枯枝落叶中,夜间出来活动。

防治方法:清除栽培场所的枯枝落叶,并喷洒200倍的敌敌畏药液,可杀灭潜伏的害虫。大量发生时,先摘除耳片,再用1000~1500倍的敌敌畏药液喷杀;也可用500~800倍的鱼藤精、500~800倍的除虫菊乳剂、1500倍的马拉硫磷防除,还可用1000~2000倍的50%可湿性敌百虫药液浸段木。在芒种和处暑期间,每次拣耳之后,都可用上述药物喷洒1次。

4、蓟马 蓟马俗称爬竿虫,主要危害木耳。成虫黑色,体小,细长而略扁,复眼突出,翅膜质,狭长形。若虫红色,很象成虫,共分4龄,3龄前现翅芽,俗称小红虫,钻出耳片后能弹跳;4龄后进入蛹期。从若虫开始危害木耳,侵入耳片后吮吸汁液,使耳片萎缩,严重时造成流耳。

蓟马发生后,用500~1000倍的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的50%可湿性的敌百虫药液、1500倍的马拉硫磷喷杀。

三、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流耳”(又名“醣性耳”或“水烂耳”)是细胞充水破裂的一种生理障碍现象。黑木耳在接近成熟时期,不断地产生担孢子,消耗子实体里面的营养物质,使子实体趋于衰老,此时遇到过大的湿度极容易溃烂。在温度较高,特别是湿度较大,而光照和通气条件又比较差的环境中,子实体常常发生溃烂。受细菌和害虫的破坏也是造成耳片溃烂流失的原因。在子实体生长时期,要加强管理,及时采收。除搞好预防之外,可试用25单位/亳升浓度的金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或者500倍液的代森锌(或退菌特)溶液喷雾,防止“流耳”。如果已经出现“流耳”,应当及时把木耳采摘下来,快速干制,以减少损失。流耳用小刀刮除,用毛刷蘸水洗刷流耳部位,清除粘附于耳上的胶质物,以利幼耳生出。否则,不易生耳。

防治:

1.针对上述发生烂耳的原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光照等。

2.及时采收,耳片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立即采收

黑木耳栽培实验方案

第三小组实验方案:组长:曹园成员:叶承红、杜泽虎、曹园、黄志健、刘帅、沈毛毛黑木耳栽培技术实验方案(一)黑木耳简介黑木耳是一种质优味美的胶质食用菌和药用菌。黑木耳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远比一般蔬菜和水果高。且含有人类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的含量是米、面、蔬菜的十倍,比肉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8fnj94dq56c4rp7pos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