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详细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诗言志说 2、思无邪说 3、孔子尽善尽美说 4、兴观群怨说 5、辞达说 6、文质说 7、以意逆志说 8、知人论世说 9、知言养气说

10、大美、天籁、天乐说 11、言不尽意说 12、得意忘言说 13、虚静说 14、物化说 15、发愤著书说 16、情志统一说 17、六义说

18、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19、讽谏说 20、文章不朽说

21、“文体说”(四科八体说)22、文气说 23、十体说 24、诗缘情而绮靡说

25、“风骨说” 26、体性说 27、神思说 28、性情说

29、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30、滋味说

31、陈子昂“兴寄说” 陈子昂“风骨说”

32、皎然“意境说” 33、皎然“取境说” 34、白居易“为时、为事”说 35、韩愈“不平则鸣”说 36、司空图“韵味”说 37、欧阳修“穷而后工”说 38、“自然天成”说 39、随物赋形说 40、严羽“妙语”说 41、李贽“童心说” 42、王士禛“神韵”说 43、沈德潜“格调”说 44、翁方纲“肌理”说 45、袁枚“性灵”说 46、王国维“境界说”

1、诗言志说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情感、意愿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4、孔子尽善尽美说 7

“尽善尽美”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善”指作品内容要雅正,“美”是指作品也要一定的艺术成就。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作品创作要实现美与善的完满的统一。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7.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8.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9. (庄子的)和“言不尽意”说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详细版)

1、诗言志说2、思无邪说3、孔子尽善尽美说4、兴观群怨说5、辞达说6、文质说7、以意逆志说8、知人论世说9、知言养气说10、大美、天籁、天乐说11、言不尽意说12、得意忘言说13、虚静说14、物化说15、发愤著书说16、情志统一说17、六义说18、发乎情,止乎礼义说19、讽谏说20、文章不朽说21、“文体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8fce4bnb39epjx24qwd4i6jo0x1m70124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