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6讲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6讲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 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图示构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浦东开发成为中国20

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易错警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1.票证制度

又称为“第二货币”,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 直到1993年,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2.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走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曾用“异军突起”来形象地比喻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考点一 中国特色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要求: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分析材料论证学者宋圭武提出的观点。

材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农民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中共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农民手中的现金增多,储蓄意愿增强,很大程度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用并不是很明显,而学习技术是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这种格局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土地承包合同就成了一纸空文,容易产生农村权力腐败,农民利益受损。

——摘编自百度百科

提示:首先要明确观点,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局限性。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功说: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当时的推行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因为它改变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积累资金。

沉重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有许多局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超越和突破也是必须的。因为它规模小,不利于技术革新;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容易导致权力腐败。

1.从“利改税”的视角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 (将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节选自《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报告》

发现问题 分配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利改税”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的一种改革。

命题角度 “利改税”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利改税”的实质。 2.从新词汇的视角看经济体制的变化

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表 年代及版次 1978年第1版 1996年第3版 2012年第6版 发现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命题角度 所有制的变迁;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3.社会阶层变动体现的社会进步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报告(中科院)》

发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命题角度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关系。 4.从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视角看经济体制改革

1952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187qb938ga3y3j84vsq02xzhu2kzfw009p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