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
1、禹建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都城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汤灭夏: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都城是亳,后盘庚迁殷。 3、武王伐纣: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在牧野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4、西周的分封制:
为稳定政局,西周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5、西周灭亡:
约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第五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甲骨文记事: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在安阳殷墟等地出土大量商周的甲骨。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方法:象形(如日、田)、指事(如上、下)、会意(如明、从)、形声(如河、柄)、假借(如正 征、如右 佑)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王室衰微: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已无力控制诸侯,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诸侯争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发展生产,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第一个霸主。 4、诸侯争霸的影响:
诸侯争霸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孙膑)、长平之战(白起)
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兼并战争的影响:给百姓带来灾难,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秦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想通过改革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影响: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都江堰的修建,既解决了洪水泛滥,又灌溉了农田,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成都平原。
第八课 百家争鸣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著作《道德经》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虚心求教,学习要经常复习,学思结合等。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主,保持独立人格。 法家: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