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题
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韩愈《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4、教育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5、我们强调教师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
6、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的权利。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2003年填空题)
8.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
9.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0.(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11.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二、选择题
1、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规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工应尊重末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或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法规是(《义务教育法》) 三、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
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四、判断题
1、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高深的学问。
答:错。教师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对于教师来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广的学术背景上,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很快的,几年前是“高深”的知识,几年后已经是平常的知识了。
2、教师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
答:错。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科研以教育科研为主,并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密切相关。
3、具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答:错。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可以推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
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4、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
答:错。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不会自然实现。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只有在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个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才能不断阶段性完成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促进人的发展。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教学这种客观环境的刺激能否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5、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答:错。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6、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答: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话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内化,没有过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1999年判断题)
答: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8、教师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2001年判断题,原题为:师生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臣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本题还可出为:作为一名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答:对。具体内容同上) 9、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2001年判断题)
答:对。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我国有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五、论述题
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998年、2000年论述题)
答:(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还指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地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教师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2、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答:(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之中,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燕尾服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理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
(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燕尾服;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上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所教学科逻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能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只是更好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3、阐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的关系。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老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老师较之于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民智力,丰富社会经验。这一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②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个体人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③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
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2、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3、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形式教育论,偏重知识的是实质教育论。
4、在课程问题上,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1998年、1999年填空题) 5、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2003年选择题)
6、课程标准由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和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部分组成。 7、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的主要部分是课文。
8、教科书的编写要处理好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的关系。 9、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10、在课程理论哲学认识论上,坚持惟理论的是形式教育论,坚持经验论的是实质教育论。 11、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2000年填空题) 12、教科书编写要兼顾不同学科相关性与同一学科的衔接性。 13、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是内容标准部分。
14、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5.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教学计划)。(注意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相区别) 15.(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16.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 17.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18.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二、选择题
1、提倡活动课程的是(儿童中心说)
2、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养成的是(活动课程)
3、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是(学科课程)
4、压缩课时、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的课程类型是(综合课程)
5、活动课程的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1998年选择题) 6、各国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
7、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学科课程) 8、便于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是(学科课程) 9、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学科设置) 10、属于课程计划的是(课时分配)
11、能够较好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的课程类型是(核心课程) 12、“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是(夸美纽斯) 13、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的是(综合)课程。 14、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是(学科中心论) 三、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它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规定了各六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常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001年选择题)
2.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1998年名词解释)
3.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2000年名词解释)
4.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信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1999年、2005年名词解释) 5.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2000年选择题) 6.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2001年判断题)
7.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000年名词解释) 8.课程标准:是教学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9.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1999年填空题)
10.学科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其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逻辑。(2001年填空题、2004年名词解释)
11.儿童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因此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它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12.社会中心论:又叫问题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教育应成为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