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指南
为加强工作指导,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保护松林资源,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南。
一、总则
通过持续实施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着力加大根除攻坚力度,力保重点区域安全,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控制压缩疫情范围,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防控、分类施策、依法监管的原则,除治与预防并举、治本为主,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松材线虫病防控责任纳入林长制,坚持政府主导、突出重点,实施定区围歼、定向清剿、定时清理、定点拔除的“四定”除治措施。
3.疫木采伐坚持监管能力和除害能力决定采伐量的原则,先封后伐,严格监管,就地就近、安全可靠地除害处理或安全利用。
4.积极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治工作,支持社会化防治组织开展专业化绩效承包、第三方全过程监理,推行政府购买除治和综合治理等服务,鼓励和支持灾害保险。
二、疫情监测与封锁
强化监测与普查,及时发现报告疫情。加强山场疫情封锁,杜绝疫木外流,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一)监测与普查 1.时间
(1)监测时间:组织人员开展常年监测。(2)普查时间:组织人员定期开展普查,每年至少普查一次,普查时间为9-10月份;对重点预防
区以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交通主干线沿线等重点区域每年普查两次,普查时间为9-10月份和4-5月份。
2.范围
各市、县(市、区)范围内的全部松林,监测和普查的覆盖率应达到100%。
3.方法 (1)地面调查
地面监测实行网格化管理,由村级林长或副林长负责,由护林员或监测员实施。护林员或监测员发现松树有异常情况(见附件1),同时要采用手机或GPS定位、拍照,立即报告村级林长,逐级上报至县级林检机构。林检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并取样镜检,如确认为松材线虫,林业部门须组织全面调查。
地面普查的方法:
①准备工作。县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指挥部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疫情普查具体方案。
普查需要准备的有关资料及常用工具和仪器: —当地森林资源分布图和松林区的小班卡片; —历年松材线虫病发生、分布及传入情况; —当地主要交通干线的分布、与疫区交往情况; —调查表格;
—望远镜、GPS、相机、手摇钻(钻头直径10-15毫米)、锯、斧或砍刀、塑料袋、标签、记号笔等调查取样工具;
—生物显微镜、解剖镜、玻璃漏斗、乳胶管、止水夹、离心机、培养箱、冰箱、培养皿等检测检验仪器。
②实地调查:根据当地松林分布、平时发现的枯死松树以及道路等情况,设计调查线路,查清发生地点、范围、树种、发生面积(分纯林、混交林,以小班为单位统计)、病死树数量等,确定疫情分布边界,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疫情分布详图。
(2)遥感调查
对地形复杂、山高林密、重点区域、人力不能到达的松林区,可开展遥感调查。在9-10月份,阔叶树树叶变色前,利用航天或航空遥感技术手段,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能力。
遥感监测技术具体方法见附件2。 (二)取样与检测 1.选择取样对象
(1)排除对象:排除明显由其它原因导致的死亡,如人畜破坏、森林火灾、恶劣天气、其它病虫危害;
(2)疑似对象:对以下疑似对象应进行采样检验。
①针叶陆续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迅速萎蔫、枯死或部分枝条萎蔫、枯死,针叶下垂倒挂、长时间内不脱落,受害后的松树不会发新芽长新枝;
②树干部多数有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 ③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树体失水,材质干枯; ④混交林中有些种类的松树仅部分枝条表现感病外部症状。
重点是抽取针叶呈黄绿或黄褐色(未完全枯萎)、树皮尚未脱落(材质未腐朽)、尚未完全枯死(或刚枯死)的优势木。
2.取样数量:以小班为单位,具有典型症状10株以下的,全部取样;10株以上的,先抽取10株,再选取其余数量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