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分数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个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圆形纸片
教学设计
-、由旧入新,由浅入深 课件出示:
“六·-”儿童节那天,淘气的班级举行了联欢活动,淘气从家带了4张同样大的饼打算和同学们-起分享。
师:(贴出4个圆,代表饼)如果每2张-份,可以分给几位同学?谁来列式? 生:4÷2=2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如果每1张-份,可以分给几位同学呢? 生:4÷l=4
师:-人2张饼,只能分给2个同学,-人1张,也只能分给4位同学,要怎么分,才能让更多的同学吃到饼呢?
生:可以将1张饼平均分成几份,每人吃1小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除法有更深入的认识:总量相同。每份越少,分的份数就越多。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分。
(1)师:那我们试着每 生:4÷
1张-份,看看可以分成多少份。应该怎样列式? 21 21 师:4÷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借助圆形纸片来分-分。
2 学生拿出4张圆形纸片代替饼,分-分。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现在你们知道每们到黑板上来分-分,说-说。 生1:-份-份地数是8份,所以4÷ 生2:每
1张-份,可以分成多少份了吗?请同学21=8。 21张-份,那-张饼就可以平均分成2份,4张就是4×2=8份。 21 师板书:4÷=4×2=8
211 (2)师:每张-份,可以分成8份,如果还想分的份数更多呢?比如每张-份,每
231张-份。 411 师: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再分-分,算-算,每张-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每张
34-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师:哪位同学上台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汇报算式和结果,师根据生的算式板书: 4÷
11=4×3=12 4÷=4×4 =16 34 师:通过上面这些算式,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除以-个不为零的数,等于…… 生:乘这个数的倒数。
师:我们能用长方形的面积解释-下吗?
2.算-算,说-说。 5÷6=5×( )=( )
353÷=×( )=( ) 48455 ÷3=×( )=( )
1212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分-分”和“画-画”,已经有部分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分数除法,而这-道题使学生更加确定“除以-个分数就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3.小结提炼。
师:前-节课我们学习了除以-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除以-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算理相同吗?谁能用-句话来概括有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生:除以-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试-试。 (1)找朋友
计算下列各题,把得数大于6的算式圈起来。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们交流。 6÷
3335 6÷ 6÷1 6÷ 6÷ 5423引导学生交流:
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 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
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2)教材第58页“试-试”第2题。 学生汇报结果。 三、拓展练习,形成技能
教材第58页“练-练”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三道题难易程度的设计是有递进性的,同时关注了分数除法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比较辨析,构建网络
师:看看我们今天的课题分数除法(二)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吗? 生:之前学的是除以-个整数的分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学的是除以-个分数的除法,它们的相同点是计算方法-样,都是乘这个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二) 4?111?8 4??12 4??16 2341112??4 2??6 2??8 234 教案点评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个故事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教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特别是利用长方形面积理解除法非常必要。
3.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拓展练习要寓教于乐。在试-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个数学游戏情境——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
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