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警戒
一、概念
(―)药物警戒的定义
WHO将药物警戒定义为——发现、评价、认识和预防药品不良作用或其他任何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活动。
药物警戒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 与该学科密切相关的内容还包括: 不合格药品; 用药错误;
缺少药物功效报告;
在科学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扩大适应证用药; 急、慢性中毒病例报告; 药品致死率估计; 药物滥用与误用;
其他:与化学药品或食品合并使用时的不良相互作用。 (二)药物警戒的意义
药物警戒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用药及所有医疗干预措施的安全性,优化患者的医疗质量; ②改进用药安全,促进公众健康;
③药品使用的利弊、药品的有效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价,促进合理用药; ④促进对药物安全的理解、宣传教育和临床培训,推动与公众的有效交流。 (三)药物警戒的重要作用
1.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 →叫停!
2.药品上市后风险评估 →撤市!召回!
3.发现药品使用环节的问题 →如“阿糖胞苷儿科事件” 4.发现和规避假、劣药品流入市场 →如“齐二药事件”。
二、药物警戒信号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Ⅷ工作组2010年发表的《药物警戒信号检测实用方面》报告中,将信号定义为:
“来自于某个或多个来源(包括观察性和试验性)的报告信息,提示干预措施与某个或某类、不良或有利事件之间存在一种新的潜在的因果关系或某已知关联的新的方面,这样的信息被认为值得进一步验证。” (一)信号来源 1.被动监测
→自发报告体系(自愿呈报系统)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首的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是支撑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力量。 →优点:范围广、迅速、时间长; 缺陷:漏报、难以定量、不确定性。 2.主动监测
→定点监测和处方事件监测是两种常用的ADR主动监测方法。
→借助信息系统进行ADR信号的提取。 3.专业刊物发表的病例报道
WHO编发的《Reaction Weekly》,国内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等多种医药类期刊均有ADR报道。
(二)信号种类
药物警戒信号通过评价后,可将事前检出的信号归类为: 1.确认的信号
——有明确的风险,有必要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 2.尚不确定的信号
——有潜在的风险,需要继续密切监测; 3.驳倒的信号
——并不存在风险,目前不需采取措施。
三、药物警戒的工作内容包括:
①早期发现未知(新的)严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提出新信号; ②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动态和发生率; ③确定风险因素,探讨不良反应机制;
④对药物的风险/效益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将全部信息进行反馈,改进相关监督、管理、使用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