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的演奏体会
作者:马兰
来源:《剧作家》 2012年第4期
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的一部代表作。它描写的是吉普赛人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全曲的开始,然后由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乐曲从G弦开始,奏出全曲的主题动机,力度采用强奏,来表现流浪者的压抑、痛苦的情绪。在带有延长符号的“1”音之后,出现快速的上行29度琶音,这样的音程跨度,使欣赏者内心翻滚,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再加上与紧张度的增长相伴随的向上进行的旋律线,同时伴随着力度的渐强,深刻地表现了流浪者内心的不安。快速的向上琶音之后,旋律又下行27度,落在上行琶音之前的“1”音,我们可以理解为流浪者对生活的挣扎,他想摆脱现在的困境,可是当强奏的“1”音奏出以后,就像是一块石头砸到流浪者的头上一样,让他清醒地面对现实,这样的情绪是震撼人心的。乐曲开始,就能够快速地牵动欣赏者的心,从而引导欣赏者走进流浪者痛苦的生活世界。
形成整个序曲的主要因素有:多使用充满忧郁的G弦、快速的三连音、极大的音区跨度(高低音区的对比),高难度的演奏技法、动荡不安的分解和弦等,充分地表现出流浪者内心涟漪、不安、痛苦的情绪。这一部分虽然很短,只是全曲中的引子,但是它却成为整首乐曲的灵魂。
第二部分:缓板。这一部分是充分展示小提琴演奏者技巧的一个华彩性乐段。与引子的音乐素材不同,这是一个全新的旋律,小提琴徐缓地奏出流畅的、充满忧郁的、忧伤的、倾诉性的乐段。演奏上充分地运用泛音、左右手拨弦、跳弓、滑奏等技巧,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流浪者内心的情感独白,一种内心的宣泄。在这部分,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管弦乐为辅,让欣赏者静静地聆听,走进流浪者的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慢板,2/4拍子。乐曲开始部分的旋律,是有很强积极性进行的纯五度大跳的上行,之后紧接着小二度继续上行,小二度音程具有很高的紧张度,音色是比较尖锐的,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的情绪。纯五度大跳后,又是一个上行的小二度进行,这样的表现手法,很强地削弱这种积极性。接下来,旋律音并没有继续往上走,而是下行,用两个后附点来表现内心的颤抖,并且改变常规的旋律重音,重音在后,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欣赏者产生愿望受挫、叹息、无奈的感觉,具有很强的压抑感。旋律中四个小节是一个乐句,从弱起开始,力度渐强,但在第二小节的后半拍又立刻渐弱,第三小节又改变旋律重音,第四小节渐弱结束。这样的力度处理,在听觉上会让人感到流浪者孤独、胆怯的心理情绪。因此,在我们演奏这部分的时候,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一定要注意力度符号,因为同样的旋律,不同的力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
第四部分:2/4拍子,极快的快板。这部分与前三部分的表现内容截然不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作曲家不再表现忧郁、痛苦的情绪,而是转变为极快的快板。由小提琴演奏一段十分欢快、活泼跳跃的旋律,深刻地表现出吉普赛民族能歌善舞性格的另一面。这个段落还是由引子的动机变化而成的,开始的力度是强奏,这是整首乐曲中力度最强的段落,以欢快的跳音和十六分音符为主要特点。这个段落演奏下来也是有难度的,极快的速度,还需要右手的快速拨奏,以及高音区的滑奏,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这首乐曲的高潮部分是在结尾处,在欢快的情绪当中,干净利落的结束。这样具有跳跃的舞蹈气氛,表现了流浪者的另一面,虽然他们在流浪,但是还有陪在他们身边的伙伴,那就是音乐和舞蹈,有了它们的陪伴,流浪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