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的规定计算;当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大于R1的135倍但不大于R1的160倍时,圆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的横向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Vu = {(1+1.17θ)[0.68/(λ+0.75)+0.41n-0.15n2-0.48]+0.58θ}Ac?c, com (4.2.4-1)

n = N/(Aa?+Ac?c, com) (4.2.4-2) θ = Aa?/Ac?c, com (4.2.4-3)

式中:Vu —— 柱的横向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N);

λ —— 柱的剪跨比(λ≤0.5);

N —— 与柱剪力设计值相应的柱轴向压力设计值 (N); Aa —— 钢管的横截面积 (mm2);

Ac —— 钢管内部混凝土的横截面积 (mm2); ? —— 钢材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c, com ——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θ —— 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的套箍系数。

4.2.5 当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大于R1的135倍但不大于R1的160倍时,圆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的设计轴压比不宜超过0.65;当钢管横截面边长与壁厚之比大于R2的60倍但不大于R2的100倍时,方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的设计轴压比不宜超过0.65。设计轴压比等于考虑地震组合的柱轴向压力设计值与Nu, cs之比,其中Nu, cs按下式计算:

Nu, cs = Aa?+Ac?c, com (4.2.5)

式中:Aa

Ac ? ?c, com

—— —— —— ——

钢管的横截面积 (mm2);

钢管内部混凝土的横截面积 (mm2);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4.3 H型钢部分外包再生块体混凝土柱

4.3.1 本规程适用于由H型钢、钢系杆、H型钢的翼缘和腹板所围区域内浇筑的再生块体混凝土三部分组成的H型钢部分外包再生块体混凝土柱(图4.3.1),钢系杆的两端与H型钢的翼缘焊接,钢系杆直径不应小于8 mm,钢系杆间距宜取为100 mm~150 mm。H型钢和钢系杆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 138对钢材和箍筋的规定。

16

图4.3.1 H型钢部分外包再生块体混凝土柱

4.3.2 H型钢部分外包再生块体混凝土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Nu = 0.9φ(0.85Ac?c, com+Affyf+Awfyw) (4.3.2)

式中:Nu —— 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N);

φ —— 柱的稳定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取用;

Ac —— 柱横截面的混凝土面积 (mm2); Af —— H型钢翼缘的横截面积 (mm2); Aw —— H型钢腹板的横截面积 (mm2);

?c, com ——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fyf —— H型钢翼缘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fyw —— H型钢腹板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4.3.3 H型钢部分外包再生块体混凝土柱正截面强轴方向的偏心受压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规定,并将相关公式中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截面宽度、截面有效高度、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普通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纵向受拉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分别取为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H型钢的翼缘宽度、heff、H型钢翼缘的抗拉强度设计值、H型钢翼缘的抗压强度设计值、H型钢翼缘的横截面积、H型钢翼缘的横截面积、teff、H型钢翼缘厚度的一半,其中heff和teff按下式计算:

heff = hw+1.5tf+c' (4.3.3-1) teff = 0.5tf+c' (4.3.3-2) c' = 0.5fywAw/(fc, com×bf) (4.3.3-3)

式中:hw —— H型钢的腹板高度 (mm);

tf —— H型钢的翼缘厚度 (mm);

17

bf —— H型钢的翼缘宽度 (mm)。

4.4 梁—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节点

4.4.1 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不宜采用穿心式节点构造;若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与钢梁的连接采用内加强环节点构造,内加强环中心孔洞的直径应大于旧混凝土块体特征尺寸的两倍。

4.4.2 当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不大于R1的135倍或钢管横截面边长与壁厚之比不大于R2的60倍时,圆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和方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与钢梁或钢筋混凝土梁、板的连接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的规定,其中R1和R2按下式计算:

R1 = 235/fy (4.4.2-1) R2 = (235/?y)0.5 (4.4.2-2)

式中:?y —— 钢材的抗拉和抗压强度标准值 (N/mm2)。

4.4.3 当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的柱身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大于R1的135倍但不大于R1的160倍,或柱身钢管横截面边长与壁厚之比大于R2的60倍但不大于R2的100倍时,节点域内及其附近的钢管应局部加厚。局部加厚处的钢管外径或横截面边长宜与柱身钢管相同;局部加厚处的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或钢管横截面边长与壁厚之比,应分别不大于R1的135倍或R2的60倍;局部加厚钢管向上和向下伸出节点域的长度,应不小于钢管外径或钢管横截面边长的一半;局部加厚钢管和柱身钢管宜采用全熔透焊缝对接。在此基础上,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与钢梁或钢筋混凝土梁、板的连接,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的规定设计。

4.5 压型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组合楼板

4.5.1 压型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组合楼板宜选用闭口型或缩口型压型钢板,压型钢板的单槽槽口最小浇筑宽度与旧混凝土块体特征尺寸之差宜大于50 mm。

4.5.2 压型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总厚度不应小于125 mm,压型钢板肋顶以上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5 mm。

4.5.3 对于简支压型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组合楼板,当常温下其跨中组合弯矩设计值与跨中受弯承载力设计值之比不大于0.3或0.6时,无需涂抹防火涂料即可满足1.5 h或1.0 h的耐火极限要求;当该比值大于0.6且小于0.8时,为满足1.5 h的耐火极限要求,应在压型钢板底面涂抹厚度不小于10 mm的非膨胀型防火涂料。

4.6 外置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剪力墙

18

4.6.1 本规程所提外置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剪力墙由两片外包钢板、两片钢板之间的内填再生块体混凝土、外包钢板和内填混凝土之间的连接三部分组成(图4.6.1),墙的总厚度不应小于180 mm。外置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剪力墙的两端宜设置矩形钢管混凝土端柱,墙体钢板与矩形钢管之间宜采用焊接连接,矩形钢管内部可采用再生块体混凝土。

图4.6.1 外置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剪力墙

(外包钢板和内填再生块体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可采用栓钉、T型加劲肋、缀板、对拉螺栓等形式)

4.6.2 外置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剪力墙中单片钢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 mm,墙的总厚度与单片钢板厚度之比不宜超过85。

4.6.3 考虑地震作用的外置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设计轴压比限值,按表4.6.3取用。设计轴压比等于剪力墙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Nu, ws之比,其中Nu, ws按下式计算:

Nu, ws = Aa?+Ac?c, com (4.6.3)

式中:Aa

Ac ? ?c, com

—— —— —— ——

剪力墙横截面的钢板总面积 (mm2); 剪力墙横截面的混凝土面积 (mm2);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表4.6.3 外置钢板再生块体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 一级 二、三级 设计轴压比限值 0.4 0.5

4.7 U型外包钢再生块体混凝土梁

4.7.1 本规程适用于由U型外包钢、内填再生块体混凝土、抗剪连接件、钢筋混

凝土翼板四部分组成且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U型外包钢再生块体混凝土梁。

19

4.7.2 U型外包钢宜采用冷弯薄壁型钢,其横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 mm,钢板厚度不宜小于4 mm。

4.7.3 U型外包钢的上翼缘应从梁的两侧面向外延伸,单侧上翼缘的宽度不宜小于50 mm。上翼缘与抗剪连接件之间宜采用焊接连接,抗剪连接件可以是上翼缘上表面布设的栓钉,也可以是横跨两侧上翼缘且沿梁纵向间隔布设的角钢、槽钢或有可靠依据的其他类型连接件。当采用横跨两侧上翼缘的抗剪连接件时,其沿梁纵向的布设间距不宜小于200 mm。

4.7.4 为提高U型外包钢再生块体混凝土梁正弯矩区段的承载能力,可在梁底配置适量纵向受拉钢筋,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和20 mm二者的较大值。

4.7.5 U型外包钢再生块体混凝土梁负弯矩区段的纵向受拉钢筋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4.7.6 在进行U型外包钢再生块体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钢筋混凝土翼板的有效宽度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规定计算,并将相关公式中的板托顶部宽度取为梁的横截面宽度。

4.7.7 完全抗剪连接U型外包钢再生块体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正弯矩区段

1)塑性中和轴在钢筋混凝土翼板内(图4.7.7-1)时:

M ≤ Aafy1+As1fy1y2 (4.7.7-1) x = (Aaf+As1fy1)/befc (4.7.7-2)

式中:M

x Aa As1 f fy1 fc y1 y2 be hc

—— —— —— —— —— —— —— —— —— —— ——

弯矩设计值 (Nmm);

混凝土等效受压区高度 (mm); U型外包钢的横截面积 (mm2); 梁底纵向钢筋的横截面积 (mm2);

钢材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梁底纵向钢筋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翼板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U型外包钢横截面形心至翼板混凝土等效受压区形心的距离 (mm);

梁底纵向钢筋截面形心至翼板混凝土等效受压区形心的距离 (mm);

翼板的有效宽度 (mm); 翼板的厚度 (mm)。

20

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的规定计算;当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大于R1的135倍但不大于R1的160倍时,圆钢管再生块体混凝土柱的横向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Vu={(1+1.17θ)[0.68/(λ+0.75)+0.41n-0.15n2-0.48]+0.58θ}Ac?c,com(4.2.4-1)n=N/(Aa?+Ac?c,com)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7ss40gsud7yogl1itk20zdc523y3q00i3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