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人本化管理的必要性与误区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面对人、基于人、
为了人、服务人。学校管理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珍视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施行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创设和谐、民主、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其核心观点是: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人。常言道:人和则校兴,心齐则事成。只有团结人心,净化人心,调动人心,才能万众一心。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讲究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更要讲究充满情感的人性化关怀。 实行教师人本化管理的必要性 出发点:教育的对象是人,主体也是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主角。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需要公平合理的报酬,需要荣誉,需要民主,需要关爱,需要激励,需要享有发展权、知情权、选举权、评价权、决策权。 前提条件: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人皆有之。管理者就是要去发现这些,然后帮助大家壮大和发展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教师是一支有文化、有教养又极富尊严的为人师表的阳光群体。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将教师吸引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理论依据:当前,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成为时代主旋律。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萨乔万尼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校管理理论: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他认为:“学校是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学校道德领导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甄别并确定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核心的价值观,建构学校共同愿景与理念。教师基于责任和义务对其共享的共同价值观、理念和愿景做出回答,在团队精神下相互协作,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他同时鲜明地提出,应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领导角色应重新定位为:领导者的领导。
如此,校长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而是一群领导者的领导。因此,有价值的领导应该开掘团队成员的情感,呼唤他们的价值观念,回应他们联结他人的需要。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观为以德治校、人本化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显性原因:当今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教师的发展,职业压力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知心,知心要关心。校长应多了解年轻教师的无助,洞察中年教师的困惑,读懂老年教师的落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待之以诚,为教师减压。有人说,一流的校长,教师乐意为之拼命工作;二流的校长,他与教师一起拼命工作;三流的校长,自己拼命工作。其真谛就在于能否实施人本化管理。 隐性原因:教师实际上是自由职业者,是体力、脑力工作者的集群。教师工作弹性极大。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意识,无不影响教育的质量。萨乔万尼说:“如果将科层领导、心理权威领导或技术?理性领导置于学校首位,那么效率就会成为组织的最高价值,而忠诚、和谐、道义、真理都算不上最高价值。果真如此,经营一个死亡集中营和领导一所育人的学校还有什么差别呢?”因此,关注教师情感,实施人本化管理是实现学校价值的内在需要。 现实原因:随着我国校长职务的专业化、职业化趋势。校长的官本位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学校管理重在服务、引导,而不再是简单的下级服从上级,更不是军队式的“军令如山倒”。 深层原因:教育制度是刚性的、冷冰冰的,而工作中的新问题则更多需要柔性管理。于是,在学校树立友善的、具有支持性和养育性的“母亲”形象,而不再是集权的、军阀式的“父亲”形象,成为把学校转变成学习共同体的当务之急。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首先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讲究人性,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要做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正确的决策出台后,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细节,而要做
好细节,就要求管理者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就是努力给自己找麻烦,努力给大家提供方便;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人本化管理的误区 人本化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达到无为而治,是更高层次的管理。人本化管理也是一种动力,一种文化,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艺术。当然,人本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也并非神秘莫测,其关键在于沟通与对话。管理者与教师多加交流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体现在管理工作中要轻管重理,轻领重导;管理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人,欣赏人,更要宽容人,激励人。 目前,许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人本化管理时存在以下误区,对此我们须作理性的思考,并在管理中澄清。 误区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本”。当前形势下的人本化管理应建立一种共性制约下的张扬教师个性的制度。必须使教师明白:学校发展以师生为本,教师成功以学生为本。所以,处理好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坚决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当然,对管理者来说,学生中心、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的。只有当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时候,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这样做。 误区二:人本化管理就是“放羊”。教师并非完人,人本化管理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但并不排斥教育人,引领人,所以,人本化管理不是放松管理,不管理,而是宽严适度,严中有爱。管理者若做老好人,就会在管理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管理学者余明阳教授认为:“老师性格中规范的比例,就像在咖啡中放糖一样,关键就看校长如何调配。如果糖放少了,咖啡会变苦;糖放多了,咖啡就会变腻。” 误区三:人本化管理等于人情化管理。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管理概念。人本化管理允许工作中出错,但管理者必须使其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启发或与其一起商讨应该怎么做才对,才好。而人情化管理则是一团和气,一味地廉价表扬,任人唯亲。处事唯情,是管理的大忌。 误
区四:法规制度与人本化管理是矛盾的。管理要刚柔相济。倡导人本化管理,并非抛弃法规制度管理,而是要区分主次。学校管理中法规制度是人本化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强保障,但法规制度首先是在人本化的基础上设立的。柯林斯认为:“有效的纪律是一种文化而非暴君。”科学的法规制度一旦在民主决策之后,其执行必定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规制度不是万能的,它与人本化管理互为补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法规制度之外的真空地带。就是人本化管理的用武之地,是为软管理。 总之,学校管理要贯彻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处理好制度与人本化管理的关系。对教师要赋予人文关怀,法规制度的制定(适度、适情)和执行要富人情味(公平、公正)。管理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把心放平。用先进的思想去感动人,用科学的手段管理人。校长要“事业做大,人做小”,变监督控制为协调服务,变单向指示、行政命令为双向交流、尊重商量。管理者是仁爱之人,就能仁者无敌。 每一朵鲜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教师同样是花朵。多一点人本化管理就多一份阳光雨露:多一点尊重理解,就多一份关爱呵护。善待教师,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精神的家园、工作的乐园。 责任编辑: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