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之一
第一课 神奇的口袋 第二课 大家都来做 第三课 彩线连彩点 第四课 淅沥的小雨 第五课 闪烁的烟花 第六课 美丽的印纹 第七课 纸风铃 第八课 鱼儿游游 第九课 我在空中飞 第十课 我的新朋友 第十一课 鲜花送老师 第十二课 我做的文具 第十三课 会动的小人 第十四课 繁忙的交通 第十五课 乘上列车去画画 第十六课 童话的小屋
第十七课 回滚的玩具 第十八课 动物王国 第十九课 办年货 第二十课 植物欣赏 课题:神奇的口袋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材简析:本课是引导学生初识美术工具和材料,可让学生尝试使用一下,或看一看、摸一摸各种绘画的效果。教师要准备好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蜡笔、水笔、钢笔、毛笔、油画笔、水彩颜料、橡皮泥、、陶土、剪刀、图画纸、宣纸等美术工具和颜料。(2)教师准备一些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教师搜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剪纸、素描等) 教学活动设计:
(1)引导阶段:教师在课前利用旧衣服自制一挎包,放入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上课时让学生上来抽奖:抽出一样来让其他人说说这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掏出来后,教师选几样常用材料当场操作、示范。并出示不同材料所作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效果。 (2)发展阶段:鼓励学生学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3)收拾与整理;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
课后拓展:寻找自己家中或周围可用来绘画、粘贴、拓印、拼贴编织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行尝试性的美术创作。
教学评价:(1) 是否认识一些主要的美术工具材料。(2) 能否大胆运用美术工具
1 / 29
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3) 是否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札记:
在展示每一种美术工具材料后,我都出示一张用此工具材料做的画让学生看看、摸摸,加深他们对这种工具材料的了解,学生看得很投入,在练习中能够大胆的画出第一笔。
课题:大家都来做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通过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上课的方法进行。要提前一节布置学生准备材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阶段: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题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整理: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课后拓展: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
教学评价:(1)是否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2)能否课前观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及名家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3)教学中能否强调集体合作精神。(4)就地取材,会利用废旧物品或当地物产,如:小石头、沙、泥、贝壳……运用于主体造型之中。
札记:本课教材要求学生们准备的工具材料太多,而这对刚刚上了一节美术课的新生来说很难做到。在上第一个班时,我提前多准备了一些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选择,教学效果不错,但总感觉这些材料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达不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目的。于是在上
2 / 29
第二个班时,我启发学生用铅笔盒、书、本子、笔、橡皮等书包里的文具来摆图案。学生们讨论一番后,用书本摆出了电视塔、大火车、大楼……用铅笔、彩笔、橡皮、粉笔头装饰上了窗子、门、塔尖甚至是太阳、轮子,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用上了数学学具盒里的小棒、圆片等。他们高兴极了:“原来文具也可以摆出画来!”我借机告诉学生:“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我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要善于就地取材。”这下学生们又有了新发现:“水壶也可以盖房子!”“扎头发的皮筋、彩花也可以用!”“小手绢叠成各种形状也可以摆上。”……于是地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漂亮,学生充分体验到了造型的乐趣。 《美术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书包里的材料了,引导他们轻松愉快地找到可利用的材料,就更容易达到《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融为一体。” 的要求了。
课题:彩线连彩点 课时:一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造的乐趣。2、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的形态进行重新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材简析:本课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但不要讲定义,只引导学生具有用点线面造型的意识,边画边说,引导学生感受点和线能组合成不同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点线面作画。
教学准备:(1)师生课上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2)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像、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1、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像资料和画资料中各种由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式,用点线自由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以及其协调性。3、出示各种常见的线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细长。不同点:材料不同、有的直、有的弯、有粗有细、颜色不同。)4、线材料变成点材料:教师把纸条揉成团、把纸条、
3 / 29
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申:再将点材料拼摆成线材料。
(2)发展阶段:1、体验用不同的笔画成不同的点和线;2、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3、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试着绘制一至两张与众不同的画面。
课后拓展:尝试在同一内容中用单线、涂色及剪贴各种不同形式表现物体形象、体会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评价:1、能否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2、能否用其中一种形式自由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3、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画面所表达的意图。
札记:本课在演示点和线的关系时我利用了一个简单的教具:在一张蓝色KT板上并排扎上三个彩色长头图钉,问学生:“这是什么?”“三个点”然后我在这三个图钉之间又扎上了许多图钉,“呀,变成一条线了。”接着我在板上随意的扎上一些图钉,请学生用毛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哇,三角形!”“太阳!”“五星!”……孩子们再在欢快的游戏中了解到了“点多了可以连成线”。我又鼓励学生用图钉扎出各种图形,他们在摆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限制自然的考虑到了有疏有密,我趁机鼓励他们在画画时也要表现出疏密关系。利用了这间小小的教具,让我少费了许多口舌,也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气氛更加活跃。
课题:淅沥的小雨 课时:一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
4 / 29
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发展阶段: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教学评价: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札记: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带来的好处。
课题:闪光的烟花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的不同效果。2、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材表现烟花。3、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的使用剪刀等工具。
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的应用。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烟花。 第一节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张大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水彩等。学生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哪儿见过烟花,都有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回忆烟花是如何升空的,用手势表演一下烟花。(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烟花升空后是从中间向外放射)
5 / 29
2024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