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防治对策
王以淼1,周胜利2
【摘 要】为研究浙江省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对全省历年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污染源和重点藻华高发河流营养盐通量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体营养盐水平总体仍处于高位,重点流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省控断面富营养、重富营养占比分别为78.7%和43.0%,营养盐已持续成为地表水首要污染超标因子。通过近年来的集中整治,浙江省水体营养盐浓度下降明显。但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总氮减排滞后,部分水域总磷浓度反弹等不利现象。特别是相应的藻类生长势能尚未进入下降敏感区间,对藻华防控贡献有限。同时,全省入河营养盐城镇生活源和农业面源占比突出,总氮合计占89.27 %,总磷占95.45%。重点流域地表径流对营养盐入河通量贡献明显,汛期其对河流总磷浓度的贡献明显高于固定源排放。建议在营养盐总量控制、跨部门协调机制、水资源配置、农业面源管理、城镇雨污管网建设、雨污处理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加强应对。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 【年(卷),期】2018(034)006 【总页数】9
【关键词】浙江;富营养化;发展特征;防治对策 修订日期:2018-08-31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多年以来,浙江省各届政府以及环境保护部门持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特别是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战略部署[1]。治污水以清理垃圾河、黑河、臭河作为重要突破口,以城镇截污管网和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工业转型和农业转型。“五水共治”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并以“河长制”作为重要保障手段,通过跟踪督导、考核倒逼,形成了污染治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全省各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明显下降,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9.5%,氨氮下降8.4%,石油类和氰化物分别下降47.6%和29.2%,重金属总铬和总砷分别下降24.9%和15.7%[2-3]。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推动了水环境质量的明显提升,全省2016年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了77.4%,比2013年增加了13.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占2.7%,比2013年减少了9.5个百分点[4]。
通过近几年的集中整治,浙江省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仍较突出。水体富营养化与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质量诉求矛盾逐渐凸显。水体富营养化易导致藻类异常增殖,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自然景观,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5]。科学评价和判断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于水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关于浙江省河湖的富营养化研究已有较多报道[6-11],但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一河一湖或小流域范围的分析,而从全省大尺度上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特征性和规律性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通过分析浙江省全部221个省控断面监测水质和污染源等主要基础数据,从污染态势、源结构、过程控制机制等方面揭示当前浙江省水体富营养化区域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浙
江省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地表水环境质量数据、污染源数据和兰江流量、营养盐浓度数据均来源于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数据涵盖全省全部221个省控断面(包括河流型断面和湖库型断面),监测频次为每月1次,分析方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4进行[12]。污染源为2015年数据测算结果,统计口径为工业源、城镇源、农业源和集中处理设施。其中农业源包括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城镇源为城镇生活污染物产生量减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得到,产生量由产污系数法测算,系数来自《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13];兰江流量和营养盐浓度数据来自于自动监测设备,数据经人工审核,剔除个别时段由于设备故障、校准和运维等原因所产生的无效数据。 1.2 评价方法
1.2.1 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采用总磷浓度单参数法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水平。根据OECD总磷富营养化界值(0.035 mg/L),重富营养化界值(0.1 mg/L)[14],以及USEPA规定美国营养生态区V(与浙江纬度、生态系统类型和营养状况较为类似)河流富营养化总磷警戒响应限值(0.067 mg/L)[15],笔者分别以总磷浓度0.035、0.067、0.1 mg/L为界值将浙江省地表水富营养化状态划分为贫-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和重度富营养等4个等级。 1.2.2 水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