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 规划(2010-2017》的通知
填报时间: 2010-01-19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 ?文号:成办发〔2009〕69号 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签发时间:2009-12-17 生效时间:2009-12-17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 (2010-2017
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08〕40号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将我市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的工作部署,结合成都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效。2003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圈层特色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圈层休闲农业、二圈层优质高效农业、三圈层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格局。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畜禽、花卉和木竹产业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达212个,其中标准化基地158个。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市5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农庄、基地和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物流园区共计177个,年产值340亿元。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耕保制度和耕保基金的建立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640万亩以上。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8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40万亩,每亩肥料利用率提高4-5个百分点,地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275万吨和21万吨以上;蔬菜、茶叶、水果、
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总产量达635万吨;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97万吨、19万吨和10万吨。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95家,其中精深加工比重超过50%以上的企业145家。
3.农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日益提高。通过实施微水治旱、农用水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提灌站改造、水土保持、沼气池等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市拥有各类水利设施2.73万处,蓄、引、提水能力达到38.6亿立方米,新增丘陵区旱地浇灌面积近40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全市49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拥有量达到26.6万户,占宜建农户的70.3%;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
4.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已累计流转农用地32
5.9万亩,千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项目达405个。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全市农村专合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达2592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657家,农户带动面达65%。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全市共引进、试
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新品种402个,推广实用农业技术372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国家驰名商标5件,省、市著名商标90件,国家、省名牌产品59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等“三品”认证累计达420个。市场化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建立了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
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金融资本聚集农业的力度和规模逐步扩大;“小业主大园区”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放心店、庄稼医院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二问题和不足。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受自然资源、投资和体制等因素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欠账较多,全市平坝区灌排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仅为24%,灌区渠系水利用率平均仅为0.43,节水改造任务还很艰巨;丘陵区水利设施不足,全市尚有近20万亩“望天”耕地、2000余座农村提灌站需要更新改造。
2.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缺乏带动性强、比较优势明显、综合效益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1%,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7%。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尚未实现满覆盖。农产品仓储、物流、配送等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营销和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特色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
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流通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分圈层推进;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依靠科技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益型基础性项目政府主导,产业化项目市场主导;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作用。
(三发展目标。2010-201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17年,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效益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显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新台阶。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28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23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总产量65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1500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13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量22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
——农业结构调整上新台阶。分圈层的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布局基本形成,成灌高速和沙西线粮经产业带基本建成,在优势特色产业带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各农产品主要
产区,涉及各主要品种。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达95%以上。农业三次产业互动更加明显,农业休闲、生态观光、旅游会展等业态服务再上新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上新台阶。实施耕地综合整治300万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渠系水利用率达到0.5,解决196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生态植被保护300余万亩,新增森林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4%。新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站(所219个。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上新台阶。规模流转农用地累计实现400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61.5%。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3000个,农户带动面达7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率有较大提高。拥有农产品国家驰名商标15件,省、市著名商标140件,国家、省名牌产品94种。
三、建设重点
(一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紧新建大中型水库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农机提灌站、小型水源工程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效益。开展耕地综合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提升耕地质量。继续实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完善森林防
火体系。规划建设项目7类,总投资约130.5亿元。(见专栏一 专栏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大中型水源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关口水库、东风水库、高原水库,新增灌面10万亩,加快李家岩水库的前期论证。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都江堰、玉溪河、九龙滩、南河等大型灌区及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灌面30万亩。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农村小微型工程4000处,改造农村机电提灌站1600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9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综合整治耕地300万亩。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森林防火装备库、设备及其通道配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