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平菇的栽培方法基本操作步骤; 2. 掌握平菇的栽培方法难点及关键技术;
3. 通过平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二、 实验原理
1. 生活史:平菇担孢子成熟后,就会从菌褶上弹射出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开
始萌发、伸长、分枝,形成单核菌丝,当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结合,并同时进行锁状联合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子实体经不同的发育阶段成熟,最后又形成孢子,完成了平菇的生活史 2. 平菇生长习性特点:
① 平菇属木腐生菌类。平菇需要的氮源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平菇在
0-3℃始形成孢子,但以12-18℃时形成最好。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4-27℃,高于35℃时,生长菌丝易老化,变黄;低于7℃,生长缓慢。菌丝抗寒能力较强,能耐-30℃的低温。平菇属变温结实菌类,需要温差刺激分化。 ② 平菇耐湿能力较强,野生平菇在多雨、阴凉或相当潮湿的环境下发生。在菌丝
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在65-70%,如果低于50%,菌丝生长很差。含水量过高,也会影响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在55%时生长缓慢,40-45%时小菇平缩;高于95%时菌盖易变色腐烂,也易感染杂菌。
③ 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有光可使菌丝生长速度减缓。子实体分化发
育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光照不足,原基数减少,菌盖小而苍白,畸形菇多。直射光强光下不能形成子实体。平菇是好气性真菌,恢复菌丝和子实体生长都需要空气。平菇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在3-1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3. 栽培方式:代料栽培依其对培养料的处理情况,可分为熟料栽培、发酵栽培和生料
栽培三种;依据栽培的容器可分为瓶栽、袋栽、压块栽培、箱栽、大床栽培。本次实验我们用到的是袋栽中的生料和熟料栽培。与大床栽培相比,袋栽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占地面积,充分利用培养菌丝和栽培出菇的不同设施,有利于控制杂菌和病虫的危害,提高栽培成功率。
三.实验材料及要求
菌种:生料栽培要选择抗逆性较强的低温型品种;
棉籽壳:无霉变无虫害,绒少,色泽至少灰白,干燥,新鲜。资源较丰富,质地偏硬,做基料通透性好,碳氮比较为合适,适于生料、发酵料以及熟料栽培,产量较稳定,为平菇栽培首选原料。问题是价格偏高。; 蔗糖:补充碳素和氮素营养; 生石灰:调节拌料PH;
84消毒液:用于生料的灭菌;
高密度聚乙烯袋(规格为15×25左右)、接种塑料棒、套环、盖子。 四.实验操作步骤 (一)拌料
1.将已有棉籽壳等分成两份,分别用于熟料、生料栽培。
2.将蔗糖配置成水溶液的形式加入到两堆拌料中。搅拌均匀,经多次反推,让培养料充
分吸收水分,并加适量的石灰粉调节其PH至中性。生料还要加入一定的84消毒液进行杀菌杀虫。
3.多次翻推后,将拌料分别堆成一堆,让水分充分渗入原料,直至手握成团,含水量适中即可。 (二)装袋、接种
1.生料:采用层播的方式;每装料至袋长1/3处时,播一层菌种,留一定位置用盖子
扎紧袋口。由于实验时菌种较少,可适当减少层播菌种量。
2.熟料:
①装入适当拌料,使之呈圆柱形并能平稳直立于地面,在袋中央插入直径2.5厘米左右的塑料棒,最好插到底,但应避免刺破袋子,而后继续边装料边用手压实(不宜过紧),同样留出足够空间用袋子扎紧袋口。装好的料袋不宜堆放过久,要在4h内进行灭菌,本实验用到的是高压蒸汽灭菌。
②灭菌后的料袋趁热放入接种室冷却,当温度下降到28℃以下时,就可接种了。接种的全过程都要在无菌工作台上进行。人手用酒精消毒后开始操作,先打开料带取出塑料棒。接种时,将瓶口的菌种弃之不用,用消毒的镊子把菌种取出接入中间的圆柱洞口内,尽量往里放。整个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快,减少袋口暴露的时间。 (三)发菌
在水培温室外搭建简易半地上菇棚,它的优点是既能保温保湿,又能克服地下菇房
通风不良的影响。将菌袋整齐排列在菇棚内,要求每行每列间隔15cm左右,且生料与熟料部分分开放置。最后,覆膜并盖上遮阳网即可。如下图所示。
(四)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要注意温度的控制,湿度的管理和一定的通风换气,温度一般控制在20℃左右和尽量大的温差;湿度控制在90%以上,注意天气干燥时,适时补水;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时耗氧量大,对二氧化碳敏感。当通风不良时,易造成菌盖小、柄长的畸形菇。
在适宜温度下,两周后即可看见白色菌丝的分布。生料菌袋由于早于熟料接种,部分菌袋表面已经开始分泌黄水,平菇进入子实体发育时期。此时要扩宽其生长空间,再搭建一个半地下菇棚,将生料熟料菌种分开放置,并打开袋口,留出足够空间,供其出菇。几天后再来观察发现已经开始出现小的原基,再过两周后,生料和熟料菌袋均布满白色菌丝,大部分菌袋也已经出菇。
生料 熟料 (五)后期管理
平菇出菇潮次分明,每潮菇采收后,要将菌袋口残留的死菇、菌柄清理干净,以防
腐烂招致病虫害,然后停止浇水,降低菇场湿度,以利平菇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一周后,又开始喷水,仍按第一潮出菇管理进行。2至3次潮菇后,菌袋因缺水而变软,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耗,出菇变得稀少。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本次实验除后期管理外,总共持续四周时间。从整体上来看,出菇情况基本符合预期,无论生料栽培还是熟料栽培,都有一批出菇良好,菇大饱满,没有污染。这一方面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潮湿不热,时常降雨,正好满足了平菇生长的温度、湿度条件。同时,由于半地下菇棚的作用以及老师的专业指导,对偶尔的不适天气的调节,最终造就了良好的出菇状况。
将两种栽培方式比较,生料的操作相对简单,但往往灭菌不彻底,更容易出杂菇。但此次实验两者出菇情况大多比较好,没有杂菇出现,但有些许受后期管理不当影响呈病态,如下图所示。(左图为生料栽培,接种早,出菇略早,右图为其病态菇,可见明显黑斑,可能是后期补水过多,引起了病虫害)
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