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调适方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数据曝露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的日益严重。
调查显示82.2%的教师认为工作的压力很大,49.7%的教师情绪衰竭的指数为高,56.1%的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减退主动性不足,68.2%的教师成就感低落[1]。
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典型症状是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2]教师这种对自身职业的烦感厌恶的情绪,令教师本人、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处于一定的危险中。职业倦怠不但会对教师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3如果职业倦怠感不能得到适当的调节,就会形成得过且过的心态。[4]
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判断指标为情感衰竭,即对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与活力;去人格化,主要表现为和工作环境保持距离,冷漠忽视工作同事;低个人成就感,表现为消极评价自我,认为
工作乏味无聊,没有挑战感。长时间处于这种倦怠心理的阴影下,缺乏信心和自我肯定,不善于自我调节的教师就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不良倾向。有倦怠感的老师容易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负面解释,攻击性行为增多,导致同事关系疏远、家庭关系紧张。
二、职业压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
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改善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地位。但物价飞涨和房价暴升等情况促使部分教师发展副业,如补习班或家教,公然收取红包等现象,是对教师传统角色定位的冲击。 另外,“向国外学习素质教育”“回归本土教育要遵循中国特色”等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探索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把握,一方面呼应国家政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保证学生中高考成绩,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和压力。 (二)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先进
中小学的管理体制虽然在不断变化、改革,但根本上行政管理的一刀切,教师工资和评比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注重量化而不重视质性评价,班主任责任制等一些管理手段都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缺乏人本管理。
部分学校的工作环境复杂,拉帮结伙,溜须逢迎等对教师的工作无形中增添了压力和负担。学校职称评比和工资评级的“数字化”和校领导党派之争等致使许多优秀教师待遇低下。管理体
制的僵化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易消退由成就感低落发展到工作倦怠。
(三)教育对象的复杂化
社会高速发展,当代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再对老师言听计从,甚至有些“不服管”。学生行为和沟通方式的转换,也是教师角色从领导者向引导者的转换。在教师与学生思考模式、思想交流的冲突中正确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是教师的任务和挑战。
另一压力源则是家长的“老师万能”和“质疑”说。万能说家长认为孩子由老师管理,孩子的变化或退步是教师的责任,老师应全权负责。有高学历经历的质疑型家长对教师工作成果和工作方法质疑和反驳是诱发教师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消极情绪的诱因之一。
(四)社会舆论的期望与现实
传统的社会舆论倾向认为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已经成为教师道德品质标签。但教师首先是有个人情绪的人,社会舆论强制为其安上“神化”“模范化”的帽子对教师心理压力的影响日积月累也易于诱发心理倦怠。 (五)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
教师工作琐碎忙碌而失掉照顾自己和家庭的时间,感觉被工作束缚无个人空间是引起教师心理崩溃的导火索。陕西年轻教师于2001年自杀事件是压力下心理崩溃的例子之一。期望工作回
报的结果与现实成反比。教师的投入与回报失去平衡,使其心理失衡、自我价值实现感降低和职业倦怠感迅速提高。 三、调适职业压力和倦怠的方法 (一)教师自身调节
1.对自我正确定位和职业规划的明确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对教师角色的自我肯定和自信才会有信心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了解教师的本质和定位并逐步设定目标,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将自己的职业作为实现自我和梦想的载体。
教师职业成长中对应不同阶段设定工作目标和激励手段能激发其潜力和动力。正确理解职业本质领悟工作真正意义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基础。教师理解自己本身,也就学会爱护自己爱护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和轻松愉悦的工作心情,多关注自己的成功,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增强工作的效能感,激起工作和生活的热情。[6]
2.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合理安排
教师不要局限于学校家庭的固定路线应培养自己的兴趣,通过在业余活动中释放自己的压力,如音乐欣赏、插花等陶冶情操使心灵平静。教师应了解心理保健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学会使用宣泄、激励、自我补偿等手段疏导情绪并缓解压力。教师应加强与外界的联络,多参加社交活动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乐趣。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其时间安排围绕着学生的各种问题
及各种琐事的管理。家庭成员对教师工作特殊性的体谅,保持家庭生活愉快也是教师工作动力来源之一。 (二)学校行政管理手段的人性化和多样化 1.评价手段强调质性与量化结合
学校内部环境和谐可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因此,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应以“公正、公平、公开”的三公原则为基础。由于教师工作质量反馈有一定滞后性和特殊性,应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质性评价,实行人本主义管理。教师的工作倦怠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与教师的道德品质问题,应更深层次地认识其引申意义。91.8%的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工作倦怠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全社会积极思考的问题[7]。 2.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学校不应回避敏感问题,应设法疏导教师累积的倦怠感如设立心理咨询、安排心理知识的培训等。教师不仅能获得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方法和自我疏导的心理保健知识。另外,在职进修、教学方法的培训和先进理念的引入也是促使教师对自己职业深入挖掘避免职业枯竭办法之一。
在招聘教师环节中,学校在看中学历和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应聘者是否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还是谋生手段。两者职业态度不同影响其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的高低获得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