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旅——与美的碰撞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经》曰:“美,谓服饰之盛也”。王国维说:“一切美皆为形式之美”。关于美,亦有康德之语:“美,是无目的的快乐”,而《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则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史前之起
远古艺术,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那似乎冷静的阴阳八卦,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原始巫术礼仪活动、陶器纹饰与造型形式,更多地向我们展示着炫耀暴力和武功成为一种光辉和荣耀。但先前我对那阴森恐怖的纹饰会觉得在这种看似令人惊畏的饰品前,美何从而来?但书上却将其发掘为“狞厉的美”,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也正如书上所说,他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诞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突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得到的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经历的那个血与火的时代。
如此,也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理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位的。史前之美,让我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内心与时代去感化,否则只会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秦汉之承
理性主义逐渐兴起,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观
念传统,另一方面,它奠定了汉民族文化的基础,儒道的互补,让美更加完善。
在这里,留下了“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缠绵。在咏叹、感谓、哀伤中,在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悠长韵味中,我感受到风雅的美。
在这里,留下了“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的怨艾与顽强。在充满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在执着、忧伤、不容于世的主人公身上,我感受到激宕淋漓的美。
在这里,留下了“繁花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的感伤。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政治迫害上,在阮籍欲求摆脱而不可能,逆来顺受又不适应的忧虑中,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美。
在这里,留下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的旷达。在面对上层社会的政治回避,向往田园生活的陶潜身上,我感受到平淡冲和的美。
唐宋之转
说到唐朝,非提唐诗不可。初唐的诗,流畅,优美,轻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便是初唐的顶峰。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受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但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在这时,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在作者笔下,我读出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山水画的艺术在宋元达到高峰。山水最能表现自然地纯朴、高峻、挺拔、瑰丽,呈现生命的强悍与不羁,从而表达作者作者对事物、生
命的审视态度。在各异的山水形状中,宋元艺术家更是达到了画者与山水交融,画山水既画人生的境界。也让我从中体会画者在时代下面对人生的百种倾诉。
明清之合
在明清前期,浪漫主义盛行。清之小说,也在中国古代史中独树一帜。而结合了二者的《红楼梦》更是为历代人们所津津乐道。我爱红楼,爱书中那些华丽的辞藻,爱宝黛爱情的美好,但这些都不是其美的所在。只是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着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是那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让我们看到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和它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就这样,烂漫主义牵引出批判现实主义。如此,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贯穿了明清思潮,伴随着清的没落与消亡。此美甚悲!
纵观全书,我对美不再是肤浅的描述,不再是那些世俗的概念,而知美积淀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美引领着人类向前发展,美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俱往矣。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