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商品打折的热潮刚过不久,关于买到的商品先涨价后打折的吐槽不绝于耳。针对市场上常见的“先提价、再折价”促销乱象,消费者迎来了国家规定明令禁止。12月1日起施行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明确,经营者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标明或者通过其他方便消费者认知的方式表明折价、减价的基准。(12月1日北京商报)
每年 “双11”一过,马上就会曝出总销量和参与总人数的最新亮丽数据。可以说,每年 “双11”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日常消费能力指数的晴雨表,各商家和平台,都会以此大数据作为基本“算法”的依据,而清晰地制定出下一步的发展策略。
但从诸多消费者角度来说,对商家“双11”商品打折的套路却是雾里看花,尽管各商家在之前的预热阶段有所解读,但从消费者的“剁手演习”来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基本“算法” ,总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糊涂账。
因此,每年“双11”之后,诸多消费者都会吐槽价格的不真实,和规则的碟中碟、套中套、网中网。这让人们认为,价格并不如商家所说的那样无水分,更不像商家所说的直销价。而将这些合在一起,就是消费者们不约而同的标准吐槽大会。
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对平台上的商家来说,那都不是事。因为每年都是这出戏,只要在促销戏份中找对了角色感,那每个商家都能修炼成百变的“戏精”。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那几天里,东西一定要买,但同时还要随着商家出演被套路的角色,其实,双方真的很累。 每年的“双11”,已经成了消费者和商家不可或缺的狂欢,但那几天的繁花落尽之后,也总会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一些狼藉的踪影,那就是各种打折“算法”水深程度的惊悚,因为没有基准价的存在,也就没有折扣的海拔坐标,消费者也只能跟着感觉走。
但成熟的市场需要相互的诚信,12月1日起施行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明确,经营者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标明或者通过其他方便消费者认知的方式表明折价、减价的基准。显然,这样的要求非常合情合理合法,加大了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也是市场透明操作的必要,一旦执行到位,这个《规定》就会成为个别商家“戏精”的终结者。
《促销新规》将成为戏精商家的终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