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 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管理学的内容:
1) 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 2)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 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管理及其性质
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 协调活动 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 一个活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 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1)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 马克斯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 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 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 ;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 ;群体行为 学派(梅奥,克里斯)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塔维斯托克研究所) ;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沟通中心学 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BPR标杆超越法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 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 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霍桑
试验的结论:
职工是社会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 管理是一个过程;
2) 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 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 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第二章 计划 计划工作的具体含义( 5W1H):
预先决定做什么 What,讨论为什么 Why要做,确定何时 When做、何地 Where做、何人 Who做,以及 如何How做.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经济性。
计划工作的意义:
1) 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 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 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4) 有利于控制。
综上所述,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科学性、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 的工作。
计划的种类
1) 按企业职能分类: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等; 2) 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分类:上,中,基层管理计划; 3) 按计划的内容分类:专项和综合计划; 4)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长,中,短期计划;
5 ) 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等
计划工作的程序:
估量机会、制订目标、考虑计划工作的前提、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制订辅助计 划,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计划工作的原理:
1) 限定因素原理: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 的因素,就越是能
准确在、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
2) 许诺原理: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 而实现目标的可能
性就越小;
3) 灵活性原理: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早于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4) 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 所要达到的目标而
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目标管理
1、目标的分类:
1) 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
2) 目标的纵向性:环境层;组织层;个人层; 3) 目标的网络化; 4) 目标的多样性; 5) 目标的时间性; 6) 目标的可考核性 2. 目标的作用:
1) 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2) 激励作用; 3) 凝聚作用;
4) 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3. 目标管理的特点:
1) 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2) 强调“自我控制” ; 3) 促使下放权力; 4) 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4.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1) 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 2) 组织实施; 3) 检查和评价。 5.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1) 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
2) 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 3) 目标难以确定; 4) 目标一般是短期的; 5) 不灵活的危险。
预测与决策 预测的作用:
1) 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低到最低限度; 2) 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 3) 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预测的步骤: 提出课题和任务;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预测模型;确定预测方法;评定预测结果;将
预测结 果交付决策。
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1) 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2) 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正确决策的特征
1) 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2) 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 3) 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4) 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5) 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决策的类型:
1) 按决策对象的内容分类: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 按对决策评价的准则分类:最优标准、满意标准和合理标准; 3) 按决策的范围分类: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 按决策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分类:肯定型、非肯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5) 按决策的依据分类: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6)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预测方法:
1) 外推法:一般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又包括:移动算术平均法和指数滑动平均法) ; 2) 因果法:回归分析;
3) 直观法: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 ,要点如下: I . 记名投寄征询意见; II . 统计归纳; III . 沟通反馈意见; IV . 多次反复。 7. 决策方法: 1) 主观决策法:
2) 计量决策方法 边际分析法;费用效果分析法;概率方法;盗用方法;期望值方法;博弈论方法;线性规划方法
第三章 组织工作概述
组织工作的特点:
1) 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2) 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3) 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技术;外界环境;组织的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组织的战略。 组织工作的原理:
1) 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 理有效。 2) 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惠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 间的直辖市,组织
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
3) 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 有效运行。 4) 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5)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组织结构中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 是有利于组织的有
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