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
摘要  ;  ;《文心雕龙》以“体大虑周”成为魏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的一座高峰。《诗经》、楚辞、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也被刘勰纳入论述和评价的范围中,并将三者置于文化传承的范畴。《诗经》到楚辞的传播与移民因素相关,导致了中原文化向地域文化的过渡;楚辞到汉赋则是上行下效的文化传播,完成了地方文化向中央文化的回归。从《诗经》、楚辞至汉赋的传播,潜在地构成了文化的动态传播系统。而地理环境字传播过程中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移民  ;上行下效  ;传播系统  ;地理因素
自人类活动有所发展以来,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始终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影响,而地理空间对人类传播活动亦有强大影响。因此,自然地理不仅影响着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更造就了独特的传播地理。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体现了他对楚辞浓厚地域特色的关注,以静态的视角从地理学角度审视楚辞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刘勰认为楚辞是《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对《诗经》、楚辞至汉赋的传播过程的论述则潜在的构成了文化的动态传播系统。
一  ;《诗经》与楚辞
《管子》认为人性是由水性决定的,较早地意识到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刘勰论述了《诗经》和楚辞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继承关系,而这种继承关系的完成集中体现为由移民因素导致的文化传播和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传播体系。
1  ;由移民导致的文化传播
《文心雕龙?辨骚》中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以“奇文”称楚辞,可见楚辞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文论家都认为《诗经》是颂、赋等文体的源头,《宗经》篇也提出“赋颂歌赞,《诗》立其本”的观点。而从地理传播学的角度解释这种传承关系就显得更为合理。楚辞是在江汉流域异军突起的一种文学样式,产生于江汉流域的楚国,那么楚国历史的变迁无疑是其生成的土壤。《事类》篇提到楚辞“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可见这些由中原迁徙到南方楚地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并在定居下来之后,因为地理环境、气候、习俗与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融合区域地理和文化特点,逐渐演变成区域性的结构特征,建构起楚地的区域性文化。
由于典籍的亡佚,楚国历史的轮廓不是很鲜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楚国宗室有着中原血统。《史记?楚世家》记载: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国王室芈姓出自有颛顼一脉,但季连之后,司马迁以“弗能纪其世”而论,可见此时楚国的历史就已经不清晰了。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中将颛顼定位为北方之帝,得出楚国人的祖先芈姓来自于北方的结论;姜亮夫在《夏殷民族考》、《楚文化与文明点滴钩沉》等著作中也提出了周人与楚人都是夏人的后裔的观点。除此之外,《史记?楚世家》、《五帝本纪》以及《离骚》中都论及楚人是出自以黄帝为主的北方部落集团,楚国王室的祖先是华夏族的后裔。
文献记载的楚国历史的变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楚国王室的祖先是华夏族的后裔;二是楚国王室的祖先最早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活动的,迫于商朝的政治驱逐,祖先季连带领族人开始南迁,由此才逐渐形成了以楚地为中心的楚文化。由此可见,人口迁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的传播。 2  ;楚辞与地理环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提出楚辞是“体宪于三代”、“风杂于战国”的产物,《汉书?地理志》解释“风”:“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认为“风”乃是“水土之风气”,而“水土之风气”
可以理解为地理环境的因素。楚辞的形成,正反映了中原文化向区域文化的传播,从而构建起以楚地为中心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产生,也是一定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综合影响的产物。《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极盛时的楚国,“南卷玩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大地计众,中分天下”,可见,楚国是国力鼎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诸侯大国。而之前,在中原各国眼中楚国是草莽之地、蛮夷之邦,被称为 “楚蛮”或“荆蛮”。春秋战国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楚国渐渐强盛,被列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至战国时,更有“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之说。
首先,楚国地处江汉流域,地域广大,深受江、湘、汉、淮流域地理因素的影响。《左传?哀公六年》楚昭公说:“三代命祀,祭不过望,江、汉、淮、漳,楚之望也”,表明楚国人对这几大水系的特殊情感。楚国的地理环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渗透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成就了与中原厚重之美的文化风格大相径庭的楚辞,即以柔为美的特征和崇尚以纤劲秀丽为美的文化风尚。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即人与环境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关系。而文化是特定时代社会生产生
活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而,楚辞的纤劲秀丽的审美理想和文化风格实是楚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间接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的产物。
其次,楚人崇尚纤美娟秀的阴柔之美,体现了楚人对江水的祟奉和敬畏,更深层地反映了“楚人信鬼神而嗜卜筮”。这一特点是楚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楚国身处蛮夷之地,“不与中国之号谥”,巫风极盛,形成了楚人信鬼祟神,好奇尚怪,自由浪漫的人文情怀,造就了楚文化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神奇的情调。《汉书?地理志》概括楚地风俗为“信巫鬼,重淫祀”,这也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事实上,巫术渗透了楚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辞中的祭祀、招魂等行为直接地展现了楚人的精神信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 韦勒克说:“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原始社会,我们甚至不大可能把诗与宗教仪式、巫术、劳动或游戏等划分开来。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或‘效用’,它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而楚辞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楚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作用于作家思想意识的产物。
二  ;楚辞与汉赋
汉赋源于诗、骚,而楚辞则是赋的文学地理形成的关键环节。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中指出“汉之赋颂,影写
《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