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1881年9月25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诞生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与世长辞,举国哀痛,一个为了国家和民族
付出一切的巨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国家。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
种族压迫的辫子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末。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要比他更有分量?
鲁迅是身材是那么瘦弱,总是表现出一副无所谓样子。但是瘦弱的身躯却无法掩盖他的伟大,在无所谓的表情下边却蕴藏着一颗爱国爱民无比炙热的心,为了拯救国人他弃医从文,为了拯救国人他到死也不肯停止工作,为了拯救国人他放弃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国家在他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从未为自己想过 ,一心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一辈子叫喊国事天下事,可是你说他热衷政治,他既不入国共两党,也
不做官;你说他是个文人,他却私下和当时的“乱党”交接甚密,还入过左联。就拿他常被通缉这件事来说,将鲁迅和政治家比较,也不算怎样地不恰当。据说,
白色恐怖时期,鲁迅曾经认真地向革命者打听严刑拷打究竟是怎样的滋味,可见他是准备吃苦头的。 他已经开始表明自己的决心,为了国家他可以死却不可以放弃。
最近二十年,“鲁迅研究”总算比较能够将鲁迅放回他生存的时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比较平实地看待他。那么,平心而论,在他先后、周围,可以称作斗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人,实在很不少。譬如章太炎敢于斗袁世凯,鲁迅就很欣赏;创建民国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计其数;梁启超鼓吹共和,蔡元培首倡学术自由,胡适宣扬民主理念,梁漱溟亲力乡村建设??这些人物不论成功失败,在中国近代史都称得上是先驱和导师,他们的事功,可以说均在鲁迅之上。但鲁迅却比他们更受后人的爱戴和敬仰,就是因为鲁迅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一生都在致力于唤醒麻木的国人,为了这个信念他放弃了一切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有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这就话同时也在告诉那些整天说没时间的人时间总是有的,只是你们不愿意挤。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我最喜欢鲁迅的这句话。他表明了鲁迅遇到一切厄运时内心的豁达和强大的勇气。他告诉世人无论遇到什么厄运都要端正心态用百倍的勇气将其打败
《呐喊》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为人喜欢的书,在本书彻底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将鲁迅对那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的痛恨表现的淋漓精致,他渴望改变那个社会,却无法唤醒那些已经麻木的人,他很无助只能借笔写出自己内心无声的呐喊,希望国人可以觉醒,而那些人却始终没有因为鲁迅的文章觉醒。
终于在1936年10月19日这个黑暗的日子我们的巨人鲁迅离开了这个他渴望拯救的国家,离开了那些依然麻木的人,他心中无声的呐喊却在后人的心中无限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