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习激趣方法
一、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机会以激趣
在历史教学中,每堂课开始的5—8分钟笔者都给学生上讲台说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具体做法是:期初成立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每个组员轮流担任组长,上课时,各组轮流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 由其余学生向他提问,然后由上讲台的那个学生向全班学生提问。在这一阶段,学生完全是主体,由于提问者与被提问者身份相同,所以增加了提问者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可行性。由于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愉快感,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 二、增加感情投资以激趣
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自己的授课教师无比信赖、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所以,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要用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了爱的暖流,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时,学生才能处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理状态,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乐意接受教诲。因此,作为教师,应自觉地发挥师爱的教育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积极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导之以行,以身作则;持之以恒,诲人不倦。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师生心灵之路,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中做好中学历史过程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过程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发现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以有利于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历史学习评价的发展功能,就在于把评价看作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历史学习评价。下面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学习评价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学会如何考历史’,不是仅仅记住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
2、不仅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学科内向题的能力,还应该检测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能力,以达到“以史为鉴’,增益智慧的作用。 3、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特别是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 4、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发生,相互交织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业评定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评价方向的改变
以前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以历史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的,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要死记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硬背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表现如何很少去考虑,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的考察,这束缚了大部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往往培养出的学生有才无德。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把每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对一些相对难度不大的课,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任务, 由他们小组合作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重点,给大家讲解。再由其他的组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组
把这一课归纳得好。然后由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局面。如在讲“宋朝的社会生活”时,难度并不大,又与生活联系紧密, 内容丰富,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都比较丰富且容易找到,因此可以大胆“放手” ,交给学生处理。笔者对每个组适时指导。这课共分为七大方面即衣、食、住、行、节日、娱乐、学风。在这次自主学习中学生展示出了不同的风采,不要小看这些中学生,在某一方面,教师都要自愧不如。有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有新认识,如一个女生负责“衣”这一方面,对缠足的现象就有新的认识。她说: “老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宋代妇女缠足之美,是扭曲的美,那个时代的妇女命运可真是悲惨啊,我觉得生活在当今的社会可真幸福。”她对封建社会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这一课的训练,笔者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多角度考虑,不能以点带面,片面评价学生。
历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点缀”
一堂好课应当有所拓展, 历史课同样不例外,其拓展内容往往是“点缀”式的。正如一个好产品还需要好包装一样, 一堂好课如果加上适当的“点缀”, 则会显得更加亮丽。点缀的内容应不拘一格, 可以包括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穿插。其目的是或积累知识, 或拓宽视野, 或陶冶情操, 或活跃气氛。
要能做到这点, 教师首先要做到“博学”, 真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 都要略知一二了。如在教授古雅典时,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联系起来, 宣传奥林匹克的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精神, 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在教授“商鞅变法”时, 与当前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 教育学生懂得古为今用, 学会分析事物的联系性;在教授“焚书坑儒”时, 懂得如何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事件, 学会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在教西汉“和亲”政策时, 借“昭君出塞”, 自然带出古代中国的“四大美女”, 让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在教授近代史西方列强对我国侵略、瓜分时, 联系上当今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国情教育,正义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如此等等。
在课堂拓展的“点缀”中, 力求自然, 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努力做到准确而又恰到好处, 只能起到点缀的作用, 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画蛇添足, 破坏本已完美的东西。
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体程序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帮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模式重在以过程为途径,充分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问,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模式中,学生问题的提出显得至关重要。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一个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就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质疑,大胆提出问题,打破“教师问一学生答”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教师问一学生答”,“自己问一自己答”,“学生问一学生答”。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题.教会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不断学会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