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参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参读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先贤论志,心平气和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语录体的《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论语》中的名篇。《侍坐》记叙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生动鲜明地展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人生态度。

一、内容梳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孔子先指出学生们常说“不吾知也。”然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启发弟子们各言其志,明确了这次谈话的中心。当然,孔子并没有一开场直接让学生们言志,而是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解除了师道尊严的压迫,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的言语环境,鼓励学生说真话、述真志。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2段):四子述志。 在“如或知尔”这一条件的激发之下,子路

2

“率尔”而对,慷慨陈词,提出可以将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下的“千乘之国”在短时间内治理得国家强盛,人民知礼。“率尔”一词说明子路平时即心怀大志,但同时其直率、粗犷、鲁莽的性格也跃然纸上。孔子“哂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冉有和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之后才发表自己的想法的,他们两人所说同样是诸侯邦国之事,但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冉求只设想治理“方六七十”,甚或是“五六十”的小国,能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恐怕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还要另请高明。相比子路的“有勇”、“知方”要谦虚谨慎得多。而公西华只愿做“小相”,并首先声明“非曰能之,愿学焉”,态度极其谦和平易。两位弟子在言志之时,孔子只是静静的倾听,并没有当场表态。

最后述志的曾皙显得与众不同,在同学们述志的时候,曾皙是边鼓瑟边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想象其神态悠闲,气度潇洒,暗示了曾皙所言之志异于前三位。一“舍”一“作”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表现了曾皙洒脱、知礼而自信的特点,“异乎二子者之撰”说明虽在鼓瑟,而三

3

子之志已经听清,并对照自己之志作了思考,可见聪颖善学。在孔子“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的亲切鼓励下,曾子用诗意的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理想和志趣:“莫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似答非所问的回答却引起了孔子无限的慨叹:“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第13段至全文结束):孔子评志。 谈话结束之后,曾皙走在后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子何哂由也?”于是孔子对这个好学善思的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仨不过是各言其志,没什么不行的。只是子路既说以礼治国,要教导百姓“知方”,自己倒这么出言不谦虚,本身就不合礼的要求,所以不禁微笑。而另两位虽谦虚得多,其实志向并不小,言外有“大志未必要出以狂言”之意。

二、内容探究

1.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对孔子之所以赞成点,后世颇有争议,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4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①②种说法是从积极的方面理解,而且有因果联系,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缩影,与孔子的“为国以礼”的思想相符,也与孔子期望的“风清俗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许。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这个“尧舜气象”正是尧舜之治下的社会风貌,肯定了孔子“与点”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参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参读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先贤论志,心平气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语录体的《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论语》中的名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6wat660iq3h0qq02ukg7f1wl0k4bu0151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