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专题
一、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对河流特征的描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水文特征:
一、流量:1、气候因素:?、降水量 ?、降水强度
2、下垫面因素:?、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地质:漏水(喀斯特地貌)?、植被:涵养水源 3、河流本身:?、流域面积:?、支流多少: 二、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气候——气温和降水)
三、汛期:1、有无: 2、有:?、出现季节 ?、汛期长短 四、含沙量:1、植被:2、坡度:3、地表物质:4、降水强度:
五、冰期:1、有无:2、有:纬度高低 3、凌汛:?、温度零度以下?、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叶尼塞河为二大地形区分界河。三条大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流经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越往东大气降水越多,而纬度高且植被覆盖好,蒸发量较小),含沙量较小,冰期长,且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凌汛,水能丰富。
阿姆河和锡尔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地区,向西北注入咸海,为内流河。依赖于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有冰期,以夏汛为主。这两河为中亚重要的灌溉水源,流经图兰平原。
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国家,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注入阿拉伯海。源头靠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中下游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去,该河流的径流量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恒河: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也大,汛期出现在6---9月,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西南季风),含沙量较大(流域内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其入海口附近常发生洪涝灾害。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中南半岛的“浮稻”即说明),水流较急(地形起伏大),水能丰富。水系南北纵列分布,流域上游窄下游变宽。
西南地区的河流(横断山区):水量大,季节变化大,水流急,水能丰富,含沙量较小,流域面积窄,支流较少。汛期在夏季。汛期较长。但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部分地区会出现秋汛现象。
东南地区(珠江、闽江等):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无冰期;含沙量较小(植被覆盖率高);水流较急,尤其是流经低山丘陵地区的。汛期较长,出现在夏秋季节。(秋季东南沿海有台风影响。 3、内流河水文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
一、流程:流程长短 二、流域面积:大小 三、支流:支流数量多少
四、河道:弯曲或平直 五、水系形状:扇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三、河流补给类型: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
1、大气降水 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以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河流迅速而集中,具有不连续性。河流流量过程线随着降雨量的增减而涨落,呈现锯齿形尖峰。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东亚季风区内,雨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也大,因而河川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各年水量很不稳定,丰枯变化比较悬殊。同时,由于降雨集中,冲刷地表,所以河流含沙量往往较大。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冬季多雪;随着气温的回升,春季开始融化,补给河流。汛期多出现在春季或初夏。其补给水量的多少及其变化,与流域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由于气温具有缓慢连续变化的特点,因而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变化也比较稳定平缓。我国东北的河流会形成春汛。
3、冰川融水补给 多为内陆地区的河流。冰川补给河流水量的多少与变化,与流域内冰川、永久积雪贮量的大小和气温的高低变化密切相关。汛期发生在夏季,水量集中;枯水期出现在气温最低的冬季,水量很少,甚至断流。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小。这是因为流域内热量的变化比雨水的变化小的缘故。我国西北地区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这里工、农、牧业的大部分水源取自这类河流。
4、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是河流水量可靠而经常的补给来源。流量过程线平稳。我国青藏高原上寒冻风化严重,岩石破碎,有利于融水渗入,同时还有大量冰积物和冰水沉积物分布,因而地下水丰富,河流可获得大量地下水补给。
5、湖泊、沼泽水补给 有些河流发源于湖泊,有些湖泊汇集了上游的河水又转而补给下游的河流。沼泽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外流补给河流。湖沼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沼补给流域的来水量和湖沼的调节作用。一般地说,受湖沼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比较均匀,流量过程线比较平缓,变幅小。
四、河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1、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
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但易造成水土流失。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河流与气候
(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①赤潮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c 影响海洋旅游业。
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
(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
3、植被对河流的影响:涵养水源 ,调节径流量 ;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
4、水库对河流的影响: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 5、河流入海口与海水
(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河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陆地淡水的注入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3)河流入海口海水污染情况:
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五、河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 1.水库建设:
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灌溉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2)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
(3)便利的水运 3.河流与工业
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1)河流的运输价值(2)提供丰富的水资源(3)平坦的地形 4.河流与人口分布: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江沿岸、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原因分析: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地形平坦;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 5.修水库
修建水库的综合效益: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养殖、供水和调水、调节气候等。 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
弊:①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②下游失去宝贵的肥源,土壤肥力下降;③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剧,海岸线不断后退,三角洲面积缩小。④地下水位抬升,次生盐渍化严重 对库区本身的影响:(1)诱发地质灾害——岩崩、滑坡、泥石流;(2)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位上升淹没沿岸平原,不利于农业生产;(3)移民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
对库区上游的影响:(1)泥沙淤积、危及港口及航运;(2)洪水时回水,扩大洪水的影响河段;(3)水流减慢,河流自净作用减弱,增加环境污染程度;雾日增多,酸雨加重
对库区下游的影响:(1)洄游性鱼类的影响;(2)泥沙减少,海岸沉积减慢;(3)流量减少,海水上溯,土壤盐渍化;顶托污水 6.河运的区位条件:
①地形:流速 ②气候:气温——冰期(通航时间) 降水——流量、水位——降水量、季节分配 ③植被:含沙量 ④水系:支流、河道→通航里程 社会经济条件
①流经区经济、人口——航运需求量
②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提高航运价值 六、河流的综合整治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枢纽 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径流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建设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便利航运和防洪 调整产业结构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压力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 (二)河流问题(洪涝、断流、凌汛、水土流失、水污染、咸潮等 ) 1、洪涝 原因: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与人为原因也有关。 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对策: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泄洪工程 ;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在流域内植树种草以保持水土。 例:荆江水患: 原因:① 亚热带季风显著,夏季暴雨集中;②上游水系庞大、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汛期相同而且水土流失严重;③本段河道弯曲,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排水不畅。④围湖造田⑤城市建设占用河道 治理措施:① 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②兴修水利工程,提高流域的径流调蓄功能;③ 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2、断流:我国河流“断流”的成因类型 (1)东北封冰型断流(2)华北干旱缺水型断流(3)西北冰雪难融与干旱型断流 防治措施——统一管理、节水灌溉、跨流域调水 例:黄河断流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A、黄河断流的成因:自然原因: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烈,蒸发旺盛; ②(土壤)流经地区,土质疏松、土地沙化,河水下渗严重; 人为原因:① 黄河上游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过大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② 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水利工程众多,拦截了大量水源。 B、黄河断流的对策: 自然缺陷对策:①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② 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③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人为协调对策:④ 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⑤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协调流域内干、支流,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 3、黄河凌汛: 河流在水文特征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叫凌汛。 分布:凌汛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时间:每当冬春季节,纬度较高的下游地区封冻在前、解冻在后,低纬度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至冰坝阻塞水流,造成河水泛滥。由此可见, 发生条件:一河流有结冰期,二河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
4.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 5. 水污染——保护水源
6、塔里木河、黑河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原因:① 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剧增加;② 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7.湿地资源的功能
8.有专家建议我国应积极参与克拉地峡运河建设,理由是什么?
① 缩短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运输距离;②拓展石油进口通道,确保我国石油安全。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