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 (4)

注射后,手需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

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隔离治疗。

第九节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 出血 1 .原因 (1) (2)

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 注射部位肿胀、 疼痛, 局部皮肤淤血。

3 .预防及处理 (1) (2) (3) (4)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注射完毕后, 局部按压。 按压部位要准确, 对凝血机制障碍者, 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 大小采取

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 48 h 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 和消散。对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 血液凝固后, 可行手术切开取 出血凝块。

( 二 ) 皮下硬结 1 .原因 (1) (2) (3)

反复注射同一部位、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均可形成硬结。 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甚至 坏死。

3 .预防及处理 (1) (2) (3) (4)

正确掌握注射深度,深度为针梗的

1/2?2/3。

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

) 。

形成 ( 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 (6) (7)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禁用长镊敲打安瓿。抽吸药液 时不宜将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已形成硬结者,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 (孕妇忌用);②用50 %

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硫酸镁湿热敷; ③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 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山莨菪碱 (654-2) 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 .原因 皮下注射剂量过大, 部位过深, 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 使胰岛素的吸收 加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 亡。

3.预防及处理 (1) (2) (3) (4) (5)

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 素注射的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人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 射部位皮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 吸收的糖

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

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 50%葡萄糖40?60m1。

第十节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一)神经性损伤

1 .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 .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 放射痛、 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约 l 周后疼痛减 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 .预防及处理 (1) (2) (3) (4) (5)

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 止神经性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 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 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 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 还应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 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 神经营养

局部

损伤的发生。

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 做神经松解术。

( 二 ) 局部或全身感染

1 .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 .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 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3 .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第十一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一 ) 血肿 1 .原因 (1)

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 回血反应

迟缓, 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 反复穿刺或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 形成血肿。

(2) (3) (4) (5) (6)

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细小静脉穿刺,针头选择过粗、进针后速度过快、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内潜行偏离血 管方向而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及时间、压力不够。

穿破血管。

2 .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 3 .预防及处理 (1) (2) (3) (4) (5)

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 应自针孔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 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

2?3d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以上1?2cm处,一般按压时间为 3?5 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 压时间适当延长。 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 静脉炎 1 .原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 感染。 2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

寒、发热等 表现。

3 .预防及治疗 (1) (2) (3)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

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 2次,每次30 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 1次,每次15?20 min ; 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 舒适。 (4)

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第十二节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一 )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1 .原因

常因输人致热物质而引起。 (1) (2) (3) (4)

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又被污染。

输入的药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 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8°C左右,于

2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 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 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 心、呕吐、脉速等症状。

400C 以上,并有头痛、恶

3 .预防和处理 (1) (2) (3) (4) (5)

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

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二) 急性肺水肿 1. 原因 (1) (2) (3)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功能差。

2 .临床袁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

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啰音。

3 .预防和处理 (1) (2) (3)

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肺疾 患病人以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在病情允

5?10 min轮流放松一

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 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 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每 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氧流量 6?8 L/min) ,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 减轻缺

氧症状。在湿化瓶内加入 5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 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5) (6)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 三 ) 静脉炎 1 .原因 (1) (2) (3)

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过久, 引起局部输人药液过酸或过碱, 引起血浆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功能而发生化 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学炎性反应。

2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 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分级: (1) (2) (3) (1) (2)

一级:疼痛、局部发红、轻度肿胀。

二级:疼痛、红肿,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

三级:疼痛、红肿,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静脉变硬,呈条索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 血管外。出现静脉炎后, 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 局部用 50%硫酸镁或 95%乙醇行湿热敷, 也 可

3 .预防及处理

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用中药外敷。 (3) (4)

超短波物理疗法。

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 四) 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 然后进入右心室。 如空气量较少, 则被右心室压入肺 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 因而损害较小。 如空气量大, 则空气在右心室 内阻塞肺动脉的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病人可能会立即死亡。

1 .原因 (1) (2) (3)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输液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2 .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 胸骨后疼痛,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 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 .预防及处理 (1) (2) (3) (4)

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 守护。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除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

最后逐渐

减少空气进入静脉, 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右心室的下部, 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 避 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 被吸收。 (5) (6)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五) 液体外渗

1 .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引 起。

2 .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 死。

3 .预防及处理 (1) (2) (3) (4)

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 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 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 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 .原因 (1) (2) (3) (4) 净等。

2 .临床表现 (1)

在药液制作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 盛药液容器不洁净。 输液容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及输液 环境不洁

液体中微粒过多,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以及 坏死。

16elw468lh7yogl1itk20zdc523y3q00i0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