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教学方案(设计)
课 题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方惠杰(12级化教3班,20122401169)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1 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一般特征 高一学生思想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重在引导和启发思考。这个阶段的学生自觉性相对较高,而且喜欢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都比较完善,他们对老师的授课方式要求较高,所以,我们一般选择比较生动且容易接受的方式,拒绝刻板和乏味古董式的教学方式。 2、学生的初始能力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了酸碱的概念,且学过物质的分类,具备了对化合物的判断能力。初中时书写过化学反应的反应方程式,掌握了一定的书写规则,所以在引入电离方程式时比较简单。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会辨别并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已经懂得离子的概念及其书写方式。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也已初步培养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实验现象原因的能力。但是对高中知识处于初学阶段,基础较薄弱,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 3、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较高的学习意识。但是运用1
已有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要注重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 (分析处理) 1、教材内容的学习思路: 已经学过的物质的分类→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实验现象,解释导电原因→导出电离概念→举例(NaCl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明电离过程,引入电离方程式→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等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总结酸碱盐的定义→推出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要点: 一、电离 1、概念: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
2、电离条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 2、非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常见的非电解质: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大部分有机物(蔗糖、乙醇),NH3。 3、理解、判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注意事项: (1)条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2)种类: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实质:本身能否电离。电解质能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例如CO2 SO2、) (4)导电: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铜),电解质不一定可以导电,只有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即电解质并不是在所有状态下都能导电。) (5)无关:与溶解度无关。电解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大(如BaSO4)。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