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知识整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2、实验室安全要求
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2. 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 3. 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 4. 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 3、伤害处理: 化学灼伤
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 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 盐:蒸馏水→5%小苏打 4、实验操作
1、仪器加热: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2、过滤: 原理: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 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
三靠:小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大烧杯壁
3、气密性检查 五、药品取用
1、固体 粉末:药匙、纸槽。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
2、液体 ? 倾倒法 (1)瓶塞倒放 (2)标签对手心
? 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
? 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1)液体:1——2ml
? (2)块状、颗粒状:1——2粒 ? (3)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六、实验器材 1、量筒 ? 无零刻度 ? 用法、操作 (1)放水平
(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 (3)改用滴加法 ? 误差分析
? 读数
仰视:V偏小 量取:V偏大
七、体验实验操作 ? 实验一
?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结论:酚酞遇碱变红。酸碱中和,酚酞在中性溶液呈无色。 ? 文字表达式: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水 ? 化学反应式:NaOH+HCl→NaCl+H2O ? 实验二
? 现象:产生蓝色沉淀。沉淀消失,溶液变回蓝色。 ?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氢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
?
俯视:V偏大 俯视:V偏小
化学反应式:CuSO4+NaOH→Cu(OH)2↓+Na2SO4
Cu(OH)2+H2SO4→CuSO4+H2O
? 实验三
? 现象:固体变为黑褐色,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 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化学反应式:2KMnO4(△→)K2MnO4+MnO2+O2↑ ? 锰酸钾可溶,二氧化锰难溶
? 实验四
? 现象: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 文字表达式: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
化学反应式:CaO+H2O→Ca(OH)2
1.3 物质的提纯 一、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例如:空气、海水)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的物质体系(例如:蒸馏水、氧气) 身边绝大多数的物质处于混合状态中 3、纯净物的相对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
二、物质的纯度
1、定义:混合物中某一成份的含量的高低
2、公式:纯度=某一成份的质量/总物质的质量ⅹ100% 3、常用化学试剂的纯度: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实验试剂
三、物质的提纯
1、分离提纯方法:过滤、蒸发、蒸馏、洗气、结晶、分液 等 2、过滤 3、蒸发
? 作用:分离溶剂和不挥发的可溶性固体 ? 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 要点: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液体过热引起飞溅。
? 加热至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蒸发皿内液体蒸干。 ? 用坩埚钳拿下蒸发皿并放在石棉网上
4、蒸馏
? 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 粗盐提纯
? 粗盐成份:食盐等可溶性物质,泥沙等不可溶的物质 ? 提纯过程
1.4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2、对于任意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二、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和分布 ? 地壳:氧,硅,铝,铁 ? 人体:氧,碳,氢,氮,钙 ? 大气:氮,氧 ? 宇宙:氢,氦 ? 有毒:铅,镉,汞
? 缺铁性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缺钙骨殖疏松,缺锌智力低下,缺磷大脑发育不良
三、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
? 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游离态) 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态)
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1、元素符号的意义 ? 表示一种元素
? 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 当某物质由原子构直接成时,可以表示该物质 ?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金属、稀有气体 2、化合价
? 定义: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指元素)
? 特点
? 正价和负价(一般金属元素显正价) ? 某些元素有多个化合价
?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3、原子团: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学式
?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 意义:物质组成和构成的客观反映
? 表示某物质的元素组成
? 表示某物质一个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 表示这种物质
4、分子式的读法(中文命名)
? 基本用语:“化”“合”“正”“亚”“过”“高” ? 命名方法
第二章 浩瀚的大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
普利斯特里,舍勒最早发现了氧气 1、实验:红磷燃烧
? 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白烟
?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
化学反应式:4P+5O2(点燃→)2P2O5
? 原理:反应后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 分析
? 若烧杯中的水不倒流:气密性不好
? 若烧杯中的水倒流但不足五分之一:红磷量过少/未等到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