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
效观察
李 霞
【摘 要】【摘 要】目的探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68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其中34例患者采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设定为观察组,其余34例单纯予以蒙脱石散治疗,设定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心肌酶谱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7.0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5.29%比较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4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吐、止泻、退热、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血清AST、LDH、CK、CK-MB水平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具有较为显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肌酶谱指标水平,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期刊名称】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7(025)003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轮状病毒性肠炎
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通常出现在秋冬季节,是引发婴幼儿发生腹泻的一种主要病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目前在临床中并无比较特异性的抗RV相关药物[1]。本文选取68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
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68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其中34例患者采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设定为观察组,其余34例单纯予以蒙脱石散治疗,设定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21例,女13例;最小年龄为4个月,最大年龄为2.3岁,中位年龄为(1.2±0.5)岁;病程0.5~5.5d,平均病程(3.1±0.5)d,腹泻次数 5~12次。观察组中有男19例,女15例;最小年龄为5个月,最大年龄为2.2岁,中位年龄为(1.3±0.3)岁;病程 0.5~5.3d,平均病程(3.0±0.5)d,腹泻次数5~12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临床对比。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抗病毒、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予以蒙脱石散治疗,<1岁应用1袋/d,1~2岁应用1~2袋/d,>2岁应用2~3袋/d,将其均分作3次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消旋卡多曲颗粒进行治疗,<1岁应用10mg/次,2次/d,1~2岁应用20mg/次,3次/d,用温水送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止吐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
1.3 临床评价标准[2]痊愈: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大便情况及体温等均恢复正常;有效:大便次数及性质等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体温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得到改善或更为严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4.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通过t、X2进行检验,P<0.05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止吐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3 两组心肌酶谱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AST、LDH、CK、CK-M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AST、LDH、CK、CK-MB 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有皮疹者1例,腹痛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患者中有皮疹4例,腹痛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RV在侵入到患儿的肠道后,于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进行大量复制,导致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及坏死症状,微绒毛发生肿胀,排列出现紊乱及变短现象,累及到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大量脱落,出现不规则性裸露病变,由此小肠黏膜出现重吸收水分现象,其电解质功能遭受损伤。RV感染后的病毒复制使得肠黏膜液体难以保持平衡,造成水样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3]。
通过研究可知,对照组单纯采用蒙脱石散治疗效果低于观察组,观察组心肌酶谱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缩短,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脱石散作为胃肠